蒸臍補氣散

蒸臍補氣散

ZHENG QI BU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7%
脾經 25%
肺經 12%
膀胱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蒸臍補氣散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蒸臍補氣散常用於氣血虛弱、腰膝酸軟等症狀,而五靈脂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增強腰膝力量。
  2. 通絡止痛: 五靈脂亦有通絡止痛之效,能疏通經脈,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腰膝疼痛。蒸臍補氣散通過藥物蒸燻臍部,藥物更易吸收,五靈脂的藥力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夜明砂為中藥方劑[蒸臍補氣散]組成之一,其作用在於補益肝腎,明目退翳

夜明砂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腫的功效。蒸臍補氣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脾虛氣弱、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等症狀。夜明砂加入其中,可以通過補益肝腎,改善肝腎氣血循環,促進脾胃運化,進而達到改善小兒體質、提高抵抗力的目的。此外,夜明砂還有清熱明目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小兒因脾虛而引起的視力下降等問題。

蒸臍補氣散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收斂固澀:白礬性寒收斂,能固澀止汗,用於治療氣虛汗多、脾虛泄瀉等症狀,有助於增強脾胃之氣,提升體質。
  2. 燥濕止癢:白礬能燥濕止癢,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蒸臍補氣散以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為主,加入白礬可起到收斂固澀、燥濕止癢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全面,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蒸臍補氣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用於「氣虛體倦,肚腹畏寒,下元虛冷」,其主治範疇與「脾腎陽虛」及「中下焦虛寒」密切相關:

  1. 氣虛體倦:因脾氣不足,運化無力,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出現肢體乏力、精神萎靡。
  2. 肚腹畏寒:反映中焦(脾胃)陽虛,陰寒內生,故畏寒喜溫,甚至腹痛便溏。
  3. 下元虛冷:指腎陽虧虛,命門火衰,常見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男子陽痿、女子宮寒等症。

此方透過「蒸臍法」外用,利用臍部(神闕穴)吸收藥力,直達下焦,溫補脾腎,散寒助陽。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原方三味主藥皆為「濁陰之品」,善走竅透絡,結合蒸臍法引藥入裡:

  • 五靈脂(苦溫,肝脾經):
    • 傳統用於活血散瘀,但其「溫通」之性可化腹中冷積,疏通血脈以助陽氣布達。
    • 推測與麝香配伍,增強透竅之力,引藥入腎。
  • 夜明砂(寒,肝經):
    • 通常清肝明目,此處取其「夜間飛行」之性,象徵「引陽入陰」,調節晝夜陰陽。
    • 或藉其「糞濁」質地,與五靈脂共奏「降濁通絡」之效,間接助陽氣升發。
  • 枯礬(酸寒,脾經):
    • 燥濕收斂,固定藥力於臍部,防陽氣外散;其收澀之性可固攝下元,緩解虛冷遺泄。

(2) 外用輔助配伍

  • 麝香:芳香透竅,開閉通絡,為「引經藥」,攜諸藥穿透臍部直達下焦。
  • 蘄艾絨:溫經散寒,點燃後借灸熱助藥力滲透,增強溫補之效。
  • 麵圈:隔離皮膚,集中藥氣,防止燙傷。

(3) 治療原理推論

  1. 通絡透邪:五靈脂、夜明砂疏通下焦淤濁,枯礬收斂固攝,形成「通中寓澀」的配伍,適合虛寒夾瘀之體質。
  2. 溫補陽氣:艾灸熱力與麝香共激發命門之火,搭配藥物滲透,補益先天(腎)與後天(脾)之陽。
  3. 時令調節:選定「二分二至」(陰陽交接之日)施藥,順應自然節氣,助人體陰陽平衡。

三、方劑特色總結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核心:

  • :通過活血、降濁、通竅,清除下焦陰寒之邪。
  • :借灸熱與藥力溫煦,激發臟腑自生陽氣。
  • 臍療優勢:神闕穴為「先天之竅」,能避開脾胃代謝,直接作用於虛寒之本。

全方體現「外治法」對內傷虛寒的獨特思路,重視「通則陽生」而非單純溫補,故適於陽虛兼有絡阻者。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1兩,夜明砂1兩,枯礬1兩。
上為細末,分為四包,存貯聽用。
每逢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先日,避風,用溫水將臍眼洗淨,納麝香5釐於臍內,將蒸面為圈(面圈深寸許,橫徑1寸6-7分),烘微溫安臍上,藥一包鋪圈內,以蘄艾絨作團(每團重1分,或6-7釐
忌茶七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蒸臍補氣散,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組成:五靈脂1兩,夜明砂1兩,枯礬1兩。 主治:氣虛體倦,肚腹畏寒,下元虛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