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砂丸
ZHEN SH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八引《乾坤生意》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針砂丸中加入鐵砂,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重墜引藥: 鐵砂質地沉重,有助於藥物下沉至病竈部位,加強藥效。尤其針對一些病症,例如跌打損傷,藥物需深入患處才能發揮療效,鐵砂便能起到引藥下沉的作用。
- 溫補氣血: 鐵砂性溫,入肝脾經,能補氣血、強筋骨。對於氣血虛弱、筋骨疼痛等症狀,鐵砂能起到溫補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針砂丸中加入鐵砂,並非單純爲了增加重量,而是基於其藥性以及引藥作用,以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針砂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濕熱黃瘡」,乃因濕熱蘊結脾胃、熏蒸肝胆所致。濕熱內阻,氣機不暢,胆汁外溢,發為黃疸(黃瘡)。其證可見身目俱黃、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小便短赤等。針砂丸以燥濕清熱、行氣退黃為核心,配伍重在調理中焦,兼疏肝胆,使濕熱得化,氣機得暢,黃疸自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針砂(君藥)
- 性味鹹涼,入肝脾經,功能除濕利水、散結消積。
- 醋製後增強其入肝活血、軟堅散結之效,炒成土色則減其寒性,避免傷胃。
- 針對濕熱瘀結之黃疸,能導濕下行,兼化瘀滯,為退黃要藥。
2. 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 蒼朮燥濕健脾,厚朴行氣除滿,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和中。
- 此組合為運脾化濕之基礎方,能解除中焦濕濁困阻,恢復脾胃升降之職,從根本上阻斷濕熱生成。
3. 香附子、青皮、陳皮
- 香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青皮破氣疏肝,陳皮理氣健脾。
- 三藥協同,針對濕熱阻滯氣機之病機,疏暢肝脾氣滯,助針砂和平胃散化解濕熱瘀結。
4. 縮砂仁
- 辛溫芳香,化濕醒脾、行氣和胃,兼能溫中止瀉。
- 在此方中既助平胃散健脾化濕,又防針砂涼遏脾胃,調和寒熱藥性。
5. 醋糊為丸,酒送服
- 醋能增強藥物入肝經、散瘀之效,糊丸緩釋藥力,適合濕熱膠結之證需漸消緩化者。
- 酒性辛熱,可行藥勢、助氣血流通,引藥達病所,但需注意濕熱重症者不宜過量。
全方配伍思路
針砂丸以「燥濕運脾、行氣退黃」為綱,結構上:
- 攻逐濕熱:針砂直接針對濕熱瘀結,醋製加強其活血散結之力。
- 調理中焦:平胃散健運脾胃,從源頭杜絕濕生;縮砂仁、陳皮輔助醒脾行氣。
- 疏利肝胆:香附、青皮疏肝解鬱,助氣機條達,協同針砂退黃。
- 寒溫調和:針砂性涼,佐以辛溫之砂仁、厚朴等,避免過寒傷陽。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原則,既祛濕熱之邪,又調肝脾功能,適用於濕熱黃疸屬氣滯濕阻者。然須辨證明確,濕重於熱或兼脾虛者尤宜,若熱毒熾盛則需配伍清熱解毒之品。
傳統服藥法
針砂半斤(水淘淨,醋浸三日,炒成土色為度),平胃散4兩,縮砂1兩,香附子4兩,陳皮1兩,青皮1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50丸。飯後以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針砂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八引《乾坤生意》。 組成:針砂不拘多少。 主治:助脾去濕。主治:濕熱黃瘡。
針砂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五。 組成:針砂半斤(水淘淨,醋浸三日,炒成土色爲度),平胃散4兩,縮砂1兩,香附子4兩,陳皮1兩,青皮1兩。 主治:黃腫。
針砂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豬苓1兩半,白朮1兩半(炒),茯苓2兩,蒼朮1兩半(炒),厚朴1兩半(制),草果1兩,澤瀉1兩半,三棱1兩半(醋炒),蓬朮1兩半(醋炒),針砂1兩(醋炒),茵陳3兩。 主治:疸久成積,塊壘不消,脈沉者。
針砂丸, 出處:《回生集》卷下。 組成:針砂4兩(醋煅7次),皂礬4兩(火煅),厚朴1兩(薑汁炒),青皮1兩,三棱1兩,陳皮1兩,草烏1兩,南木香1兩,雄黃1兩,檳榔1兩,史君子1兩,鱉魚腳8隻(醋浸,焙乾)。 主治:小兒面黃腹大,積聚不消,不思飲食。
針砂丸, 出處:《證治匯補》卷三。 組成:豬苓5錢,澤瀉5錢,白朮5錢,赤苓5錢,蒼朮2兩,砂仁2兩,香附2兩,厚朴2兩,三棱1兩,莪朮1兩,烏藥1兩,茵陳1兩,草果1兩,針砂(醋炒7次)1兩,木香7錢,青皮7錢,陳皮7錢。 主治:利濕消腫,磨積化滯。主治:黃疸積塊,久而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