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本丸
ZHENG B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腎經 50%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正本丸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智,固腎澀精: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固腎澀精的功效。對於脾腎虧虛,導致記憶力減退、遺精滑泄等症狀,益智仁可以起到改善作用。
- 佐助君藥,提高療效:正本丸方劑以補腎固精為主要功效,而益智仁除了本身的藥效外,還能輔助君藥發揮作用,增強其補腎固精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益智仁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正本丸方劑的整體療效,更好地治療脾腎虧虛所致的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正本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正本丸》所載主治為「心氣妄行,流入腎經」所致的多種症狀,其核心病機在於「心腎不交」,具體表現如下:
- 腰膝疼痛:心氣下擾腎經,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經受擾則腰膝失養而痛。
- 眼見黑花:心火不能下溫腎水,腎陰虧虛,目失所養,或虛火上擾清竅。
- 四肢疼痛或不能舉動:心氣妄行致經絡氣血壅滯,影響四肢筋脈濡養。
此方主治範圍涉及心、腎、經絡三者失調,屬「上熱下虛」或「心腎不交」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益智仁
- 性溫味辛,歸脾、腎經,傳統用於溫腎固精、縮尿止瀉。
- 本方以鹽炒製,增強其下行入腎之功,助其「引心氣歸腎」,同時鹽能軟堅,或可化解經絡滯氣。
- 炒後去鹽,獨取益智仁,既減鹽之鹹寒傷陰,又彰顯其溫攝腎氣之效。
臣佐:茯苓、甘草
- 茯苓(白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助益智仁調和心腎,兼防溫燥傷脾。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與茯苓協同穩固中焦,使心腎之氣得脾胃轉輸而相濟。
配伍特點
- 心腎同治:益智仁引心火下歸腎元,茯苓助心氣安神,共復「水火既濟」之態。
- 標本兼顧:腰膝四肢之痛為標,心腎不交為本,溫腎攝氣以治本,通調經絡以緩標。
- 藥簡力專:全方僅四味,以益智仁為主導,佐以調和之品,避免藥性駁雜。
三、推理可能的治療原理
從症狀反推,此方或適用於:
- 心陽浮越、腎氣不固者,表現為上熱(如心悸、煩躁)下寒(腰冷、尿頻)。
- 濕濁阻絡輕證:茯苓滲濕,甘草緩急,可舒緩經絡郁滯之痛。
- 精關不固之兼證:益智仁本有固精縮尿之能,或間接改善遺滑等腎虛症狀。
四、總結
《正本丸》以「引心歸腎」為核心,通過溫攝腎氣、調和心脾,間接疏通經絡氣血,適用於心腎失交、虛陽浮越所致的痛證及官竅失養。組方邏輯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從五行相生(心火降而腎水得溫)與臟腑互聯(心腎脾胃同治)切入,展現古代方劑配伍之精妙。
傳統服藥法
益智仁4兩(擘破),鹽2兩。
於瓷器內同炒令香熟,篩出鹽不用,將益智仁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卻以白茯苓2兩,甘草1兩研羅為末,每以米2錢,百沸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正本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經驗良方》。 組成:益智仁4兩(擘破),鹽2兩。 主治:心氣妄行,流入腎經,腰膝疼痛,眼見黑花,流入經絡,四肢疼痛,或不能舉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