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仁散

益智仁散

YI ZHI R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腎經 33%
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智仁散以「益智仁」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益智仁」,這正是方劑命名與組成一脈相承的體現。

「益智仁」為本方君藥,其味辛、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智、開竅醒神、溫腎助陽的功效。方名中的「益智」正是取自藥物「益智仁」的功效,表明本方以益智仁為核心,旨在治療脾腎虛弱、心神不寧、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因此,益智仁散中包含益智仁,既是藥物組成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方劑命名與功效的直接體現。

益智仁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益智仁散以益智仁為主,善於補脾益腎,而茯苓的加入,可助其健脾利濕,使補益之效更為顯著,並有助於消除濕邪,改善脾腎功能。
  2. 和中調氣:茯苓能和中調氣,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益智仁過於滋膩而產生副作用。此外,茯苓還能緩解益智仁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為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智仁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益智仁散」主治 小兒遺尿白濁。其功效主要體現在:

  1. 固攝下焦:適用於腎氣不固所致的小兒夜間遺尿,或膀胱失約之尿頻、遺尿。
  2. 溫腎止濁:針對下元虛寒引起的白濁(尿液混濁如米泔,或帶白色分泌物),通過溫補腎陽以化濕濁。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1. 益智仁(君藥)

    • 性味:辛,溫。歸脾、腎經。
    • 功效:溫腎固精縮尿,暖脾止瀉攝唾。
    • 作用:針對遺尿及白濁,直接溫補下焦,固攝膀胱氣化功能。
  2. 破故紙(補骨脂,炒)(臣藥)

    • 性味:辛、苦,溫。歸腎、脾經。
    • 功效: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
    • 作用:助益智仁加強溫腎陽之功,並通過「炒」製增強其固澀之性,協同治療遺尿與白濁。
  3. 白茯苓(佐藥)

    • 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作用:滲濕以化濁,防止溫補藥過於滋膩,同時健脾以助運化水濕,間接固護腎氣。

配伍邏輯

  • 溫補固澀為主,佐以滲濕
    益智仁與補骨脂均屬溫性,共奏溫腎固攝之效,針對下焦虛寒之本;茯苓淡滲利濕,處理濕濁之標,避免單純溫補導致水濕停滯。
  • 鹽湯引經
    鹽味鹹入腎,作為藥引增強方劑作用於下焦(腎與膀胱),加強溫固效果。

治療原理

  1. 遺尿:因小兒腎氣未充,或下焦虛寒,膀胱氣化失司所致。本方通過溫腎陽、固膀胱,恢復其約束尿液的功能。
  2. 白濁:多因腎陽不足,濕濁下注。溫腎藥助陽化氣,茯苓利濕分清別濁,共奏溫通止濁之效。

此方結構簡潔,重點明確,體現中醫「溫固下元,標本兼顧」的治法。

傳統服藥法


益智仁、破故紙(炒)、白茯苓各等分。上為細末。
鹽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尿失禁前列腺炎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夜間頻尿多尿多痰夜間遺尿尿中混挾精液小便渾濁不清幼兒遺尿

相同名稱方劑


益智仁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益智仁、補骨脂、白茯苓、烏藥。 主治:遺尿。

益智仁散, 出處:《育嬰秘訣》。 組成:益智仁、破故紙(炒)、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遺尿。

益智仁散, 出處:《袖珍小兒》卷七。 組成: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小兒遺尿;亦治白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