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智子湯
YI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腎經 50%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智子湯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原因如下:
- 補益脾腎: 益智仁性溫,味甘辛,入脾、腎經,具有溫腎助陽、健脾益氣、開竅醒神的功效。方中益智仁可補益脾腎之氣,改善因脾腎虛弱導致的記憶力減退、頭昏腦脹等症狀。
- 助益藥力: 益智仁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方中的茯苓、山藥等,共同達到健脾益腎、益智開竅的目的。
益智仁在益智子湯中,起到關鍵的補益脾腎、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脾腎虛弱、記憶力減退、頭昏腦脹等症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智子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夜多小便」,皆屬腎氣不固、膀胱失約之症。中醫認為,腎主藏精,司二便,若腎陽虛衰,下元不固,則精關不守而遺精,膀胱氣化無權則小便頻數或餘瀝不盡。夜屬陰,陽氣更虛,故夜尿尤甚。「虛漏」一詞更強調腎氣虧虛、固攝無力的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智仁(49粒)
- 性溫味辛,歸腎、脾經,為本方君藥。《本草綱目》載其「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利三焦」。其辛溫之性可溫補腎陽,固精縮尿;芳香之氣能醒脾開胃,助氣化而行水濕。
- 用49粒,取「七七」之數,暗合中醫「陽數」概念,強調整體溫補之效。
白茯苓(去皮,2錢)
- 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為臣藥。其淡滲利濕之性,能導下焦濕濁從小便而出,與益智仁一收一利,相反相成:益智仁固攝止遺,茯苓滲濕通利,共調水液代謝。
- 去皮用旨在專取茯苓健脾滲濕之功,避免皮部滯膩之性。
加鹽一捻
- 鹽味鹹,入腎經,為引經藥。《本草備要》言鹽「能引諸藥下行,潤燥袪風,清熱滲濕」。少量鹽可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溫腎固攝之效。
煎服法
- 「空心溫服」使藥力迅達下焦,空腹時吸收更專,溫服則助陽氣升發。
【全方作用機制】
此方以「溫腎固精、健脾滲濕」為核心,益智仁補腎陽而固精關,針對遺精、尿頻之本;茯苓健脾利濕,防止水濕停滯下焦,兼治其標。二者配伍,補中寓瀉,固澀不留邪,淡滲不傷正。鹽引藥入腎,強化溫攝之效。全方簡潔,針對腎脾兩虛、下元不固之證,體現中醫「補其不足,調其失衡」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益智仁49粒,白茯苓(去皮)2錢。
水2鐘,煎8分,加鹽1捻,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智子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 組成:益智仁49粒,白茯苓(去皮)2錢。 主治:腎虛遺溺。
益智子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組成:益智仁24枚。 主治: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主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夜多小便。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