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退管收功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瀉火止痛:胡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退管收功丸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內蘊、溼熱下注所致的腸胃不適、腹痛、腹瀉等症狀,胡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緩解腸胃炎症,減輕腹痛、腹瀉症狀。
- 抑菌消炎:胡黃連具有抑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減輕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退管收功丸中胡黃連的使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清熱解毒、瀉火止痛和抑菌消炎的功效,達到治療腸胃不適、腹痛、腹瀉的目的。
「退管收功丸」中添加穿山甲,主要基於其在中醫理論中的功效。穿山甲性味辛、涼,歸肺、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散結消堅的功效。
其入藥主要針對以下兩方面:
- 活血化瘀,通經絡:穿山甲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因氣血瘀阻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消腫散結,軟堅散瘀:穿山甲能消散積聚的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對於腫瘤、結石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由於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與保育現況,近年來已禁用於藥品中,故「退管收功丸」應尋找替代藥材以維持藥效。
退管收功丸方劑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清熱解毒: 石決明味甘鹹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解毒的功效。退管收功丸主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高血壓等症,石決明能平息肝火,降肝火,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清熱明目,滋陰潤燥: 石決明亦具清熱明目、滋陰潤燥之效。退管收功丸可能兼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口乾舌燥等症,石決明能清熱明目,滋養肝腎,改善眼部及整體狀態。
因此,石決明在退管收功丸方劑中扮演著平肝潛陽、清熱解毒、清熱明目、滋陰潤燥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退管收功丸中包含槐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其能清泄上焦熱,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痔瘡出血、便血、鼻出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二、收斂止瀉:槐花還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對於因腸熱所致的腹瀉、便溏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槐花在退管收功丸中,主要發揮清熱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熱毒蘊結或腸熱所致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管收功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瘡漏管」,即肛門瘺管或痔瘡潰後形成的慢性竇道,症見膿血滲漏、瘡口難斂。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治當清熱解毒、化瘀通絡、收斂瘡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胡黃連(1兩)
-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 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除下焦濕熱。
- 配伍意義:痔瘡漏管多因濕熱蘊結,胡黃連可清解腸道濕熱,從根本消除病因。
2. 穿山甲(麻油炙,5錢)
- 炮製特點:以麻油炙脆,增強其走竄透膿之效。
- 作用:活血消腫、透膿排毒,為治瘡瘍要藥。
- 配伍意義:瘺管久潰膿血不盡,穿山甲能穿透膿壁,促進腐肉脫落,新肌生長。
3. 石決明(煅,5錢)
- 炮製特點:煅後性收斂,質地酥脆易研末。
- 作用:平肝潛陽,煅用兼能收濕斂瘡。
- 配伍意義:外用常見於瘡瘍斂口,內服可助收斂漏管瘡面。
4. 槐花(炒,5錢)
- 炮製特點:炒炭後增強止血之效。
- 作用:涼血止血,清大腸濕熱。
- 配伍意義:痔瘡漏管常見出血,槐花可止血兼清濕熱,標本兼顧。
5. 蠶繭(20個,炒焦,隨證加減)
- 特殊運用:若漏管周圍有「碩肉突起」(肉芽增生),加蠶繭炒焦研末。
- 作用:蠶繭性收澀,炒焦後能腐蝕贅肉、促進瘡面平復。
- 配伍意義:針對瘺管久不癒合伴肉芽腫脹,蠶繭可腐蝕異常增生組織。
三、全方配伍特點
- 清熱與化瘀並行:胡黃連、槐花清熱涼血,穿山甲活血透膿,共解濕熱瘀毒。
- 攻邪與收斂兼顧:穿山甲攻逐腐膿,石決明、蠶繭收斂瘡口,防止過度消散傷正。
- 內服直達病所:蜜丸緩釋藥力,空心服使藥效集中於下焦腸道。
此方針對「漏管」病理特點,層次明晰:先清濕熱、次透膿腐、後斂瘡生肌,體現「祛腐生新」之傳統外科思路。
傳統服藥法
胡黃連1兩,穿山甲(麻油4兩炙脆)5錢,石決明(煅)5錢,槐花(炒)5錢。
如漏,四邊有碩肉突起,加蠶繭20個(炒焦為末),和入前藥內,早、晚日進2服。至重者亦愈。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錢,空心白滾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止血的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退管收功丸,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胡黃連1兩,穿山甲(麻油4兩炙脆)5錢,石決明(煅)5錢,槐花(炒)5錢。 主治:痔瘡漏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