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中湯

扶中湯

FU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7%
腎經 18%
肝經 9%
心經 9%
肺經 9%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扶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脾氣、燥脾濕、止瀉的功能。扶中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濕濁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症狀。

白朮能健脾益氣,補益脾胃功能,增強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腹脹、食少等症狀。同時,白朮也能燥濕利水,祛除體內濕濁,減少濕邪對脾胃的影響,進一步緩解腹瀉等症狀。因此,白朮成為扶中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扶中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固本培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三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健脾的功效。扶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而山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況,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2. 健脾止瀉,緩解腹瀉: 山藥具有健脾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虛洩瀉患者,可以起到固澀止瀉的作用。扶中湯中加入山藥,可以幫助緩解腹瀉症狀,改善消化不良,進一步增強扶中湯的治療效果。

扶中湯方劑中加入龍眼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心脾: 龍眼肉性溫味甘,入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扶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而龍眼肉可以補益心脾,改善氣血不足,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改善氣血循環: 龍眼肉含有豐富的鐵質,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增強體質。扶中湯中常含有補氣血的藥材,龍眼肉的加入可以與之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身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扶中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泄瀉久不止,氣血俱虛,身體羸弱,將成勞瘵之候」。其病機核心在於久瀉傷脾,累及心腎,導致氣血兩虛、津液失固。患者常見虛汗淋灕、怔忡氣短、食少倦怠,甚則水濕停聚而漫腫,屬虛中夾濕之證。蓋脾虛失運則瀉,心腎不交則汗多怔忡,水液代謝失常則漫腫,故本方立意於健脾固本、益氣養血,兼調心腎,以治本為主,佐以利水濕之變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

    • 炒於朮一兩:白朮炒用增健脾止瀉之力,燥濕而不傷陰,為「守而不走」之品,補脾氣以復運化。
    • 生山藥一兩:甘平質潤,補脾肺腎三臟,既能助白朮健脾,又可滋陰固澀,止瀉而不留邪,針對久瀉傷陰之虛。
    • 龍眼肉一兩:補心血、益脾氣,針對怔忡、汗多等心脾兩虛之候,與山藥共濟心腎相交之效。
  2. 加減法之機變

    • 小便不利加椒目:椒目苦辛微溫,利水消腫而性不涼,契合「腰際涼甚」之陽虛濕停,開水道而不傷陽。
    • 汗多加龍骨、牡蠣:斂汗固脫,潛陽安神,針對氣隨津脱之危候。
    • 漫腫仍用椒目:此為「通因通用」之理,藉分利小便導水濕下行,腫自消而瀉不復作,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綜論
本方以「補土伏火」為綱,脾健則瀉止,心腎得養則汗收神安。其邏輯層次如下:

  • 先補脾:白朮、山藥重建中焦運化,斷瀉之源。
  • 次調心腎:龍眼肉、山藥引藥入心腎,固津液而止汗怔忡。
  • 後利水濕:椒目通調水道,解決停濕漫腫之標。全方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權變,尤宜於虛損兼水濕不化之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於朮(炒)1兩,生山藥1兩,龍眼肉1兩。
小便不利者,加椒目(炒、搗)3錢。
久瀉不止:一婦人,年四十許,初因心中發熱,氣分不舒,醫者投以清火理氣之劑,遂泄瀉不止。更延他醫,投以溫補之劑,初服稍輕,久服則瀉仍不止,一日夜四五次,遷延半年,以為無藥可治。後愚為診視,脈雖懦弱,而無弦數之象,知猶可治。但瀉久身弱,虛汗淋灕,心中怔忡,飲食減少。躊躇久之,為擬此方,補脾兼補心腎。數劑瀉止,而汗則加多,遂於方中加龍骨、牡蠣(皆不用煅)各六錢,兩劑汗止,又變為漫腫。蓋從前瀉時,小便短少,瀉止後,小便仍少,水氣下無出路,故蒸為汗,汗止又為漫腫也。斯非分利小便,使水下有出路不可。特其平素常覺腰際涼甚,利小便之藥,涼者斷不可用。遂用此方加椒目三錢,連服十劑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的功效,適合氣血兩虛、脾胃虛弱、泄瀉久不止、身體羸弱、將成勞瘵之候者使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扶中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于朮(炒)1兩,生山藥1兩,龍眼肉1兩。 主治:泄瀉久不止,氣血俱虛,身體羸弱,將成勞瘵之候。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