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奪命散是一種具有驅邪、解毒功能的方劑,其中全蠍的加入具有多重意義。
首先,全蠍在中醫藥理上屬於活血化瘀藥,能夠透過促進血液循環來消滅體內的病理產物和瘀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全蠍的毒性成分能夠加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在對付毒邪和外邪侵襲方面更加有效。
其次,全蠍的特性使其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備驅邪的能力,尤其對於風寒濕等外邪具備良好的療效。這正是奪命散的治療目的,能夠快速針對病因進行發散和驅除。
最後,全蠍的使用需要謹慎,需有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持證開方,確保方劑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綜合而言,全蠍的加入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及在臨牀應用中的廣泛認可。
奪命散為一經典中醫方劑,其配方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蛇含石(Serpent Stone)是重要成分之一。蛇含石,在中醫學中又稱為龍骨或蛇寶,據《本草綱目》記載,它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效。該藥材因形似蛇所吞食之石而得名,古人認為其能驅邪避惡,具有強大的保護力。
在奪命散中,蛇含石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解毒能力,尤其適用於治療各種急重症,如高燒不退、中毒等情況。其性寒,能迅速清除體內熱毒,配合其他草藥,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安神定驚的作用。因此,蛇含石在奪命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整個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提升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奪命散」方劑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代赭石味甘、澀、性平,入肝、脾經,具有鎮心安神、降逆止嘔之功效。因其可平息肝火,穩定心神,故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 降逆止嘔:代赭石亦能降胃氣上逆,止嘔吐,對於因肝氣犯胃、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眩暈等症狀,亦具一定療效。
總之,代赭石在「奪命散」方劑中,扮演著鎮心安神、降逆止嘔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相關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奪命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兒科典籍,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屬中醫「驚風」危證範疇。急驚風多因熱極生風,症見抽搐、神昏;慢驚風則常因虛風內動,可見手足蠕動、面色蒼白。古代以「奪命」為名,暗示其用於病勢急迫、性命攸關之症,具開竅、逐痰、熄風之效。
組成與藥理邏輯
- 檳榔:行氣破滯,能降逆氣、消積滯。驚風多伴痰壅氣逆,檳榔可疏通氣機,助痰濁下行。
- 大黃:瀉熱通腑,導火下行。急驚風常見腑實熱結,大黃透過瀉下使熱邪從腸道而出,符合「上病下治」之法。
- 黑、白牽牛(半生半熟):
- 生用峻下逐水,熟用藥性稍緩,二者搭配既攻痰飲,又避藥性過猛傷正。牽牛子能通利二便,使痰熱從二便分消,為治驚風痰熱壅盛之關鍵。
- 半生半熟之製法,體現「截斷病勢」與「護衛正氣」兼顧的思維。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降泄濁」為核心:
- 痰熱壅盛型驚風:透過大黃、牽牛子瀉熱逐痰,檳榔調氣,使痰熱從腸道排出,解除風動之源。
- 氣機逆亂型驚風:以檳榔破氣滯,牽牛子降逆氣,恢復氣機升降,間接達熄風之效。
- 蜜水調服:蜜緩和藥性峻烈,兼顧小兒嬌嫩之體,且能潤燥防瀉下傷陰。
與衍生方劑關聯
如《保嬰集》「牛黃奪命散」加入牛黃,強化解毒開竅之力;《幼科發揮》「牛黃散」可能側重熱毒熾盛證。原方未用牛黃,推測其主治以痰熱腑實為主,後世加味延伸至熱閉心包證。
總結
奪命散以「通腑瀉濁、降氣逐痰」為法,直擊驚風痰熱膠結、氣機壅滯之病機,屬「實證急攻」之劑,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檳榔、大黃,黑牽牛、白牽牛各等分(皆各半生半熟用之)。
上為細末。
蜜水調服。
切忌不得於胸腹上灸之。
牛黃奪命散(《保嬰集》)、牛黃散(《幼科發揮》卷二)、無價散(《萬方類纂》卷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熄風止痙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奪命散, 出處:《百一》卷十五引《既效方》。 組成:元胡索不拘多少(鹽炒過),乾蠍減半。 主治:小腸氣。
奪命散,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一。 組成:赤腳蜈蚣半條(去頭足,炙焦),麝少許。 主治:小兒急驚風及撮口。
奪命散,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全蠍27個,蛇含石(醋淬7遍),鐵孕粉1兩,丁頭大赭石1兩。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奪命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七引《便民方》。 組成:紫蝴蝶根1錢,黃芩5分,生甘草5分,桔梗5分。 主治:喉痹不通,漿水不入。
奪命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烏頭尖1錢,附子底1錢,蠍梢1錢,雄黃1錢,蜈蚣1對,硇砂半錢,粉霜半錢,輕粉半錢,麝香半錢,乳香半錢,信2錢半,腦子少許。 主治:疔瘡。
奪命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烏梅、老茄子(經霜者)、芙蓉葉、青地松、威靈仙、過山龍、馬鞭草、蒼耳草、益母草各等分(煅),生甘草、草烏、赤小豆。 主治:疔瘡,腦疽,背瘡,陽症紅腫,及小兒丹毒、便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