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法煉石灰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法煉石灰散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 滋陰潤燥: 法煉石灰散中石灰具有燥性,容易耗傷陰液。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平衡石灰的燥性,防止其過度耗傷陰液,保護人體津液。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潤燥,使法煉石灰散的功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法煉石灰散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截瘧的作用。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有效抑制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涼血止血則可改善血液循環,止血消腫。
法煉石灰散主治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加入青蒿則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輔助主藥達到消炎止痛、止血生肌的效果。
法煉石灰散中加入蒼耳,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癢的功效。蒼耳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風止癢、通鼻竅、消腫止痛的功效。
此方中,蒼耳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鼻炎等症狀。蒼耳的辛溫之性,可以驅散風寒濕邪,止癢止痛;同時,它還可以通鼻竅,改善鼻塞等症狀。因此,蒼耳在法煉石灰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提升方劑的療效。
法煉石灰散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法煉石灰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赤芍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協同其他藥物消腫止痛,緩解病情。
- 活血化瘀: 赤芍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法煉石灰散中含有石灰,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防止石灰過度收斂,造成瘀血滯留,從而提高藥效,避免不良反應。
法煉石灰散中使用石灰,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燥濕止癢: 石灰性寒,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病症,石灰可以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的作用。
- 殺菌消炎: 石灰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生長,減少感染。對於一些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石灰可以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法煉石灰散是一種明代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熱病以及解毒的作用。其組成中包含的鉛丹,主要是由鉛和硫化物組成,具有強烈的藥性。鉛丹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並能夠對抗一些病理產物。
雖然鉛丹在古代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但其毒性也不容忽視。鉛是一種重金屬,長期接觸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如影響神經系統、腎功能和血液生成。因此,現今對於鉛丹的使用有著嚴格的限制和規範。
儘管如此,法煉石灰散以其獨特的藥效在歷史上仍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中醫師在選擇此類方劑時,必須謹慎評估患者的具體情況,確保用藥的安全和有效性。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已經有許多現代化的解毒藥物可供替代,減少對鉛丹等有毒物質的依賴。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法煉石灰散】主治「金瘡」,即金屬利器(如刀劍箭矢)造成的開放性創傷。其核心功效為:
- 止血:石灰與黃丹(鉛丹)自古為外傷止血要藥,能快速凝固血液。
- 止痛消腫:赤芍藥、生艾汁具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 辟風防邪:青蒿、蒼耳苗可祛風解毒,防止傷口感染(古稱「風邪入瘡」)。
- 生肌續骨:地黃苗與地松滋陰生肌,石灰、黃丹收斂固澀,助傷口癒合。
此方強調於端午(五月五日)或七夕(七月七日)正午配製,皆因古人認為此時陽氣旺盛,藥材效力更強,亦能避邪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灰(主藥,3升)
- 性味辛溫,燥濕殺蟲,直接作用為收斂止血,現代藥理證實其鹼性能促使蛋白質凝固,封閉傷口血管。
- 經法煉(以藥汁拌製後曬乾)後降低刺激性,保留止血生肌之效。
2. 黃丹(鉛丹,2兩半)
- 辛微寒,能解毒生肌,與石灰協同增強收斂止血效果,但需「後入」以防過早氧化。
- 古方中鉛丹常用於瘡瘍,然現代已知其毒性,臨床已罕用。
3. 植物藥汁(調和藥性)
- 赤芍藥汁:活血散瘀,緩解石灰、黃丹的燥烈之性,防止血瘀留滯。
- 生艾汁:溫經止血,抗菌消炎,助石灰辟穢解毒。
- 地黃苗、青蒿、地松、蒼耳苗:
- 地黃苗滋陰涼血,防石灰過燥傷陰;
- 青蒿清熱解暑,蒼耳苗祛風濕,針對「金瘡犯風」可能引發的感染;
- 地松(或指「地錦草」)清熱解毒,輔助生肌。
配伍邏輯
- 剛柔相濟:石灰、黃丹性烈收斂,易使局部氣血瘀滯,故以赤芍活血、地黃苗滋潤,達到「止血不留瘀」效果。
- 標本兼治:石灰、黃丹治標止血,植物藥汁治本(抗感染、促癒合),體現「止血—清毒—生肌」三階段療法。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通過:
- 物理止血:石灰與血液接觸形成鈣鹽沉澱,封閉創面;黃丹增強吸附作用。
- 抗菌消炎:艾葉、青蒿揮發成分抑制細菌,減少化膿風險。
- 促進修復:地黃苗等所含黏液質與鞣質,可能刺激肉芽組織增生。
總結
【法煉石灰散】以礦物藥速效止血為主,植物藥輔助解毒生肌為輔,反映古代「金瘡方」配伍特點:急則治標,緩則顧本。其組合嚴謹,兼顧當時對創傷「風毒瘀滯」的病理認識,然需注意鉛丹之毒性,現代應用宜調整替代。
傳統服藥法
地松、地黃苗、青蒿、蒼耳苗、赤芍藥5兩(搗研,入少許水,濃換取汁),石灰3升(新者),生艾汁3合,黃丹2兩半(後入)。止血,除疼痛,辟風,續筋骨,生肌肉。
取五月五日,或七月七日,於日中修合;以前藥汁,拌石灰令汁盡,候乾,始研入黃丹令勻,密封。
旋取敷金瘡上,其血立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相同名稱方劑
法煉石灰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地松、地黃苗、青蒿、蒼耳苗,赤芍藥5兩(搗研,入少許水,濃換取汁),石灰3升(新者),生艾汁3合,黃丹2兩半(後入)。 主治:止血,除疼痛,闢風,續筋骨,生肌肉。主治:金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