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石膏湯

二物石膏湯

ER WU SHI G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肺經 21%
胃經 21%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物石膏湯的組成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二、 止血涼血: 石膏還具有一定的止血涼血作用。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如咯血、吐血、衄血等,石膏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因此,二物石膏湯以石膏為主要藥物,可有效清熱解毒,止血涼血,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二物石膏湯為清熱解毒之經典方劑,其組成精簡,僅含石膏與珍珠兩味藥材,看似簡單卻蘊含深意。其中,石膏性寒,味甘辛,歸肺胃經,擅長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為治療實熱證之良藥。而珍珠,雖非常見於清熱方中,卻有其獨特之療效。珍珠性涼,味甘鹹,入心肝經,主要功效在於安神定驚、清肝明目及解毒生肌。在二物石膏湯中,珍珠不僅能增強全方清熱解毒之力,更因其質地堅硬,經炮製後具有一種特殊的清涼感,有助於固護陰液,防止因過度清熱而傷及陰津。此外,珍珠還可安撫心神,對於由實熱引起的心煩不寧亦有裨益。此方巧妙結合石膏與珍珠,一則直擊病灶清熱,一則輔佐調理,確保清熱而不損陰,達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

這樣的文章是否符合您的需求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物石膏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即小兒外感風邪後,出現肢體筋脈拘攣、伸展不利之症。古代醫家認為,小兒體質稚嫩,風邪易襲經絡,導致氣血不暢、筋脈失養。石膏性寒,清熱瀉火;真珠(珍珠)鎮驚安神,二者相配,共奏清熱解痉、舒緩筋脈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石膏(如雞子大,碎)

    • 性味辛甘大寒,歸肺胃經,主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此處重用石膏,推測其作用有二:
      • 清瀉內熱:小兒中風或伴隨熱邪內擾,石膏可直折火勢,防止熱極生風。
      • 解肌透邪:風邪鬱於肌表,石膏能透發鬱熱,緩解外邪束縛筋脈之拘急。
  2. 真珠(一兩)

    • 性味甘鹹寒,歸心肝經,傳統用於鎮驚安神、清肝明目。
    • 在此方中可能發揮:
      • 鎮靜息風:珍珠質重沉降,可平息肝風內動,緩解手足抽搐。
      • 滋陰潛陽:小兒陰常不足,風邪易引動肝陽,珍珠能滋養陰液,潛降浮陽。

配伍邏輯

  • 寒涼協同:石膏與珍珠均性寒,針對熱邪或風熱化火病機,清熱力增。
  • 標本兼顧:石膏清解外在邪熱(治標),珍珠調和內在肝風(治本),共解筋脈拘急。
  • 煮服法深意:先煮石膏再納珍珠,可能旨在先透表熱,後引藥入裏安神,符合「先表後裏」思路。

延伸思考
此方簡潔,或反映古代對小兒中風「熱盛生風」的辨證觀點。石膏解肌、珍珠息風,符合「急則治標」原則,尤其適用於熱象明顯之拘急。然小兒體質虛實夾雜,臨證需結合脈症,若屬虛寒拘攣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石膏1塊(如雞子大,碎),真珠1兩。水2升,煮石膏5-6沸,納真珠,煮取1升,稍稍分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物石膏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石膏1塊(如雞子大,碎),真珠1兩。 主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