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霜散

百草霜散

BAI CAO S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8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2%
脾經 12%
膽經 12%
腎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草霜散」方劑中含有「百草霜」,是因為「百草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百草霜」是由多種藥草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其成分複雜,但主要功效源於其所含的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等活性成分。

這些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同時也具有抗炎、止痛、止血的作用,因此「百草霜」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疾病。

百草霜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又稱鉛丹粉)。鉛丹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傳統上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然而,鉛丹的使用在現代醫學中受到嚴格限制,因為鉛是一種有毒金屬,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鉛丹的部分使用主要是基於古代醫學理論,但隨著對重金屬毒性的認識加深,目前已經不再推薦在方劑中使用鉛丹。若使用不當,可能導致鉛中毒,出現頭痛、腹痛、貧血等症狀,甚至對神經系統造成長期影響。因此,對於這類含鉛的方劑,應該慎重考量,尤其是在現代醫療背景下,應以安全有效的藥物替代為宜。

在漢方與現代醫學交融的過程中,更多的研究與討論涉及如何取出古方中的有益成分,同時避免或淘汰有害成分,以提升中藥的安全性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草霜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勞瘧為古代病名,指瘧疾日久不癒,正氣虛損,寒熱往來反復發作,伴氣血兩虛之證。此方以「散劑」形式服用,配合生地黃酒調下,推測其主治方向為:

  1. 調和寒熱:瘧疾發作時寒熱交作,百草霜性溫,生薑辛溫散寒,薑黃破血行氣,三者組合可緩解寒熱不均。
  2. 溫中止瘀:勞瘧日久多伴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生薑溫中散寒,百草霜收斂止血,薑黃活血化瘀,共奏調整氣血之效。
  3. 扶正祛邪:生地黃酒滋陰活血,助藥力散寒而不傷陰,適合久病體虛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百草霜(1兩)

    • 性味:辛、溫,入肝、肺、胃經。
    • 功效:止血散瘀,收斂解毒。古人用於「止吐血衄血」,推測其於此方中兼具止血與吸附痰濕瘀滯之功,緩解瘧疾日久耗傷血絡之證。
  2. 生薑(2兩,炒乾)

    • 炒乾後辛溫之性更烈,偏於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瘧疾發作常見嘔逆、脘腹冷痛,生薑能振奮脾胃陽氣,化解寒濕痰飲,助藥力深入病所。
  3. 薑黃(半兩)

    • 性味:辛、苦、溫,入脾、肝經。
    • 功效:破血行氣、通經止痛。與百草霜相配,一散一收,調節氣血運行,針對瘧疾久病入絡的氣滯血瘀。
  4. 生地黃酒送服

    • 生地黃滋陰涼血,酒性辛溫行藥勢。此配伍既可制約方中溫燥藥物之性,防止耗傷陰血,又能引藥入血分,增強散寒化瘀之效。

整體邏輯
此方以「溫中散寒、活血止瘀」為核心,針對勞瘧的虛寒夾瘀病機。生薑與薑黃溫通氣血,百草霜止血防耗散,佐以生地黃酒調和陰陽。古人可能觀察到勞瘧患者多有痰瘀膠結、寒熱錯雜之象,故以散劑緩圖其效,逐步調理氣血,而非峻猛攻伐。

傳統服藥法


百草霜1兩,生薑2兩(去皮,炒令乾),薑黃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生地黃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百草霜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細面(微炒)、百草霜。 主治:産後下血不止。

百草霜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引《海上名方》。 組成:百草霜、黃丹各等分(煅,研細)。 主治:勞瘧。

百草霜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百草霜1兩,生薑2兩(去皮,炒令乾),薑黃半兩。 主治:産後血暈悶絕,如見鬼神,須臾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