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渫子散

淋渫子散

LIN XIE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腎經 23%
脾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5%
心經 5%
膀胱經 5%
肺經 5%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渫子散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因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腎經,可溫暖脾胃,驅寒止痛,對於因寒邪客脾胃而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淋渫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淋證,吳茱萸在此方中起到溫腎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淋證的效果。

淋渫子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導致的水腫、尿頻等症狀。該方劑中的食茱萸(又稱為大茱萸)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因其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

首先,食茱萸能夠溫陽散寒,增強腎陽,從而改善腎功能,促進水液的正常代謝。此外,食茱萸還具有很好的行氣作用,能夠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流通。這對於水腫患者尤為重要,因為水腫往往與氣滯有關。

再者,食茱萸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揮發油和黃酮等,這些成分能夠增強免疫系統,對於抵抗外來病邪有幫助。同時,食茱萸的味辛性溫,可激發脾胃功能,促進腸道蠕動,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綜合以上原因,食茱萸在淋渫子散中的應用,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針對病理根源進行調理,提升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

淋渫子散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止遺: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因腎氣不足、精關不固導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山茱萸能起到固腎止遺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2. 滋陰補腎: 山茱萸兼具滋陰作用,可滋養肝腎陰液,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淋渫子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特別是與腎功能相關的問題。其組成中包含狗脊,這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備多種藥用價值。

首先,狗脊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對於弱腎導致的尿頻、尿急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腎主水液,腎功能不足可能導致體內水液代謝不良,從而出現淋澇的現象。狗脊的使用可以增強腎氣,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患者的症狀。

其次,狗脊還具有強筋骨的效果,對於因為腎虧引起的肌肉無力或關節不適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淋渫子散中,狗脊的加入不僅能針對泌尿系統問題,也對整體的身體素質有提振作用,有助於患者的全面恢復。因此,狗脊在此方劑中的使用,是基於其對腎臟的保護和調整功能,使得整體療效更為顯著。

淋渫子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由於濕熱所引起的淋症,其組成中包含木鱉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木鱉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地消除體內的濕熱,對於因濕熱所致的尿道不適和排尿困難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次,木鱉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減少排尿時的灼痛感,緩解淋症的相關症狀。此外,木鱉子還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增加尿量,進一步改善尿路健康。

最後,中醫理論認為“木”與“濕”之間的相互關係,木鱉子可以調和體內的陰陽,幫助恢復身體的平衡。因此,在淋渫子散中加入木鱉子,是基於其功能性及協同作用,能在治療淋病或濕熱症狀上取得更佳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淋渫子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之核心病機為「風毒氣」侵襲下焦,導致氣血痺阻,症見腳膝疼痛、屈伸不利,甚或腫脹麻木。所謂「風毒氣」係指風邪夾雜濕濁、陰寒之邪,流注關節經絡。其淋渫外用法,藉藥氣蒸騰,開腠理、通經脈,使邪從表解。

二、組成藥物之性味功效

  1. 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腎經,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針對陰寒凝滯之痛。
  2. 食茱萸(古稱「藙」或「樧」):性味辛溫,具祛風燥濕、殺蟲止痛之效,助吳茱萸強化散寒除濕之力。
  3. 山茱萸:酸澀微溫,補益肝腎,兼收斂固澀,可防燥散太過而傷正。
  4. 杜狗脊(即金毛狗脊):苦甘溫,強筋骨、祛風濕,擅治「足膝軟弱」(《神農本草經》)。
  5. 木鱉子:苦微甘溫,有毒,通行經絡、散結消腫,尤善攻毒止痹痛,古方多外用治風濕瘺痹。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三茱萸」為君,層次分明:

  • 吳茱萸、食茱萸相須為用,辛溫走竄,直達下焦,散寒濕、通血脈;
  • 山茱萸佐制其峻烈,補斂並施;
  • 杜狗脊引藥入筋骨,強化祛邪扶正之效;
  • 木鱉子毒性銳利,破滯開結,使風毒無所留滯。

外用法結合熱力與藥性,透過蒸汽「淋渫」(熏洗),使藥力由毛竅透入,達到:

  1. 溫通經絡:辛熱之性化解寒凝,改善氣血運行。
  2. 祛風除濕:風毒濕邪隨汗液外泄,緩解腫痛。
  3. 引邪外出:藉「蟲行癢」反應,知風毒外透之效。

四、從中醫理論之延伸推論
此方雖主治腳膝疼痛,然其組方思路可溯及「風濕相搏」理論,尤其適合「寒濕偏重」之證。木鱉子與茱萸配伍,暗含「以毒攻毒」之意,針對風毒深入筋絡之頑疾。而杉木桶蒸浴,取杉木芳香化濕之性,輔助藥力滲透,體現古代「外治法」之精巧設計。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食茱萸、山茱萸、杜狗脊、木鱉子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用2匙頭,於杉木桶內以沸湯浸藥,以腳架上面蒸之,漸次淋洗,以物擱起腳指頭,勿令浸著,令出風氣。淋灌後乾拭,卻以衣被蓋之,勿令風吹,如蟲行癢是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
  2.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避免與其他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作用的中藥同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3. 本方具有散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避免與具有收斂作用的中藥同用,以免影響療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渫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引《博濟》。 組成:吳茱萸、食茱萸、山茱萸、杜狗脊、木鱉子各等分。 主治:風毒氣攻疰腳膝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