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淋渫藥雞冠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雞冠花。雞冠花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淤的功效,這使其成為治療淋症的理想選擇。淋症多見於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疾病,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症狀。
雞冠花的性質偏寒,能夠有效地降低體內的熱毒,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的異物和毒素。其內含的豐富營養成分還能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恢復。搭配其他草藥使用時,雞冠花能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雞冠花的藥用歷史悠久,使用廣泛,為藥方增添了可靠的傳承背景。綜合來看,雞冠花的獨特功效和傳統價值,使其成為淋渫藥雞冠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淋渫藥雞冠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五痔」及其併發症,包含:
- 肛邊腫痛:痔核發炎、腫脹疼痛。
- 鼠乳(贅生物):肛周生瘜肉或纖維增生,類似現代之肛門疣或痔核脫垂。
- 穿穴(瘺管)、久瘡不癒:反覆感染形成肛瘻,或潰瘍難以癒合。
- 漏瘡:慢性滲液或膿血之瘻管,屬氣血虛損兼濕熱瘀滯之證。
此方以外用「淋渫」(薰洗沖淋)之法,直接作用患處,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緩解局部腫痛潰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性效分析
雞冠花(1兩)
- 性味歸經:甘澀涼,入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收斂止血:適用於痔瘡出血、赤白下痢。
- 清熱利濕:改善濕熱下注導致的肛門腫痛。
- 散瘀消腫:古籍載其能「治痔漏下血」,局部外用可促進瘡口癒合。
鳳眼草(1兩)
- 性味歸經:苦澀寒,入大腸、肝經。
- 傳統功效:
- 清熱燥濕:善治濕熱下注之痔瘡腫痛、瘡瘍。
- 殺蟲止癢:對肛周濕疹或寄生蟲感染(如蟯蟲)引發之瘙癢有效。
- 解毒斂瘡:外用可減少瘻管分泌物,促進瘡面乾燥。
(二)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清熱與收斂並行:
兩藥均性涼,可清解大腸濕熱(痔瘡主因「濕熱下注」);且具澀味,能收斂瘡口、減少滲血滲液。 - 局部消炎與修復:
雞冠花偏重止血消腫,鳳眼草長於燥濕解毒,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生肌」之效,符合痔瘡瘻管「熱毒壅滯、氣血瘀阻」之病機。
(三)外用機理推測
以水煎煮後趁熱薰洗,可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溫熱效應:促進肛周血液循環,緩解瘀血腫痛。
- 藥效直達病所:
- 揮發性成分(如鳳眼草之苦味素)可能抑制局部細菌,減少感染。
- 鞣質類(如雞冠花)收縮血管,減少出血與滲出。
三、總結
此方以「清熱燥濕、收斂止血」為核心,針對痔瘡急性期(腫痛出血)與慢性期(瘻管難癒)皆可外用輔助,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其簡潔配伍反映古代外科用藥「直取病所」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雞冠花1兩,鳳眼草1兩。上為粗末。
每用藥半兩,以水1碗半,煎3-5沸,乘熱淋渫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渫藥雞冠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雞冠花1兩,鳳眼草1兩。 主治:五痔。肛邊腫痛,或生鼠乳,或穿穴,或生瘡,久而不癒,變成漏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