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冠丸
JI G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肝經 33%
腎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冠丸中加入雞冠花,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 涼血止血: 雞冠花性涼,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雞冠花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 消腫止痛: 雞冠花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對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腫痛等,雞冠花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雞冠花在雞冠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雞冠丸方劑中加入椿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椿皮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因熱毒上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椿皮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疏散風熱,止癢消腫: 椿皮還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狀,椿皮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雞冠丸方劑中加入椿皮,是為了綜合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等多方面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雞冠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結陰便血不止,疼痛無時」及「氣痔下血,肛邊疼痛」。此兩類病症皆與下焦濕熱、血絡損傷相關:
- 結陰便血:指濕熱蘊結下焦(大腸或肛門),灼傷血絡,導致便血反覆不止,且伴隨持續性疼痛,屬濕熱夾瘀之證。
- 氣痔下血:氣痔多因氣滯濕阻、久坐久立所致,濕熱鬱結肛門,引發痔瘡腫痛、破潰出血,兼見肛門墜脹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雞冠花:
- 性味甘澀涼,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止血(尤擅治赤白下痢、痔漏出血),其涼血收斂之性可清大腸濕熱,斂瘡止痛。
- 現代研究顯示其含花青苷等成分,具抗炎、收縮血管作用,利於局部止血。
椿根皮(樗白皮):
- 性苦澀寒,入大腸、胃經,功能清熱燥濕、收斂止血,長於治濕熱下注之便血、崩漏、帶下。其苦寒能清下焦濕熱,澀性助固攝止血。
- 含揮發油、鞣質等,可抗菌消炎,減少腸黏膜滲出。
配伍邏輯:
- 協同作用:兩藥均具苦澀性,一涼一寒,合用強化解毒燥濕、收斂止血之效,針對濕熱瘀阻肛腸之出血疼痛。
- 標本兼顧:雞冠花偏重止血斂瘡,治標;椿根皮側重清熱祛濕,治本。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護腸胃。
- 引經藥:黃蓍湯送服,取其補氣升提之性,助藥力達下焦,兼防苦寒傷正。
治療原理:
以清熱燥濕為本,收斂止血為標,通過消除濕熱病因、修復血絡損傷,改善肛門腫痛及便血症狀。適用於濕熱型痔瘡、慢性腸炎出血等屬實證者。
傳統服藥法
雞冠花、椿根皮(並銼)各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濃煎黃蓍湯送下,日3次。
(原書卷一四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雞冠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組成:雞冠花、椿根皮(并銼)各等分。 主治:結陰便血不止,疼痛無時。氣痔下血,肛邊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