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桃散

胡桃散

HU T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腎經 10%
膀胱經 1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肝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桃散方劑中加入胡蘆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胡蘆巴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散寒的作用。胡桃散多用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加入胡蘆巴可增強補腎壯陽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2. 溫脾暖胃:胡蘆巴亦能溫脾暖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胡桃散中可能加入其他滋補脾胃的藥材,胡蘆巴的加入可協同作用,溫補脾胃,提高藥效。

胡桃散方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胡桃散多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腹痛等,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此外,桃仁也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有利於改善便祕症狀。
  2. 配伍增效: 桃仁與胡桃散中其他藥物,如胡桃仁、當歸等,具有協同作用。例如,胡桃仁潤腸通便,與桃仁的潤腸通便功效相輔相成,增強通便效果。而當歸活血養血,與桃仁的活血化瘀功效相互配合,增強活血化瘀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胡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諸疝氣」,古代疝氣範疇廣泛,包含少腹墜脹、睪丸腫痛、腹股溝疝等氣機下陷或寒濕凝滯之證。其功效推測為溫腎助陽、固氣止疝,針對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導致的疝氣疼痛,透過溫補下焦、收斂氣機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胡桃肉(湯浸去皮)

    • 性溫味甘,歸腎、肺經,古代認為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用於疝氣,取其溫腎納氣之效,助下焦氣化,緩解因腎虛所致的氣機下墜。
    • 去皮可減其油潤之性,避免滑腸,專注溫補。
  2. 破故紙(補骨脂,炒)

    • 性大溫,味苦辛,歸腎脾經,為「壯火益土」要藥,善補命門之火。
    • 炒後辛燥之性稍緩,專攻溫腎陽、固精氣,與胡桃肉協同增強溫下元之力,古代醫家常以二者搭配(如「青娥丸」)治腎虛腰痛、疝氣。
  3. 大棗(煮後去皮核)

    • 甘溫質厚,歸脾胃經,主補中益氣、調和藥性。
    • 煮後去皮核,取其純甘之性,既能緩和破故紙燥烈,又能培補中氣,使下焦溫陽之藥得脾胃輸布而生效。

配伍思維

  • 溫腎固本:胡桃肉配破故紙,一潤一燥,共補腎陽,針對疝氣之本(腎虛氣陷)。
  • 中下並調:大棗補土以製水,使溫腎藥不傷脾胃,符合「疝氣治腎兼調中」的傳統思路。
  • 酒調增效:以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行氣散寒之效。

總結
此方以溫補下焦為主,通過補腎陽、益中氣,使下陷之氣得升,寒濕之邪得散,適用於虛寒型疝氣(症見畏寒、綿綿作痛、遇冷加劇)。然若屬濕熱下注或實證疝氣(紅腫熱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胡桃肉(湯浸,去皮)、 破故紙(炒)、 大棗(煮,去皮核)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前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胃腸出血產後乳汁不足淋巴腺炎咳嗽睪丸疼痛腫脹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胡桃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六。 組成:大胡桃1枚,全蠍2隻。 主治:魚口便毒。

胡桃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 組成:胡蘆巴、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主治:諸疝氣。

胡桃散, 出處:《醫學六要》卷七。 組成:核桃仁1個(去皮,搗爛),穿山甲(炒)1錢。 主治:婦人少乳,乳汁不行。

胡桃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胡桃肉(湯浸,去皮)、破故紙(炒)、大棗(煮,去皮核)各等分。 主治:小腸氣。

胡桃散, 出處:《醫統》卷四十二。 組成:胡桃仁(去油)4兩,皂角刺(炒焦)2兩,故紙(微炒)1兩半,槐花(炒)1兩。 主治:腸風便血。

胡桃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 胡桃散(《楊氏家藏方》卷十六。)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組成:莴苣子、胡桃肉(去澀皮)各等分。主治:下奶。 。 主治:下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