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丸

龜頭丸

GUI TO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心經 21%
肝經 21%
肺經 21%
膀胱經 12%
腎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龜頭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壯陽、改善性功能等。其中包含的磁石,具其特殊的藥理作用。磁石在中醫中被認為有沉澱、安神、固本的功效,能夠幫助穩定腎精,對於腎虛引起的症狀有輔助療效。

磁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和氧化鎂,這些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內的生理功能。此外,磁石具有鎮靜安神的特性,能夠幫助緩解壓力和焦慮,從而有助於改善性功能問題。在龜頭丸這種方劑中,磁石和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補腎壯陽的功效,使得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和綜合。

因此,磁石的納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也增強了其在臨牀應用中的價值。

龜頭丸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龜頭丸針對的症狀多為寒凝氣滯導致的陰莖疼痛、腫脹、不舉等,桂枝有助於溫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環。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龜頭丸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共同發揮溫陽補腎、活血化瘀的功效。桂枝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龜頭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因久瀉、久痢或寒邪凝滯,導致氣虛下陷、腸道失固,而出現「脫肛不能收回,腸中疼痛」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胃虛弱,若受寒邪侵襲或泄瀉過度,易致中氣下陷,肛門不能收攝。此方以溫補固澀為主,兼散寒通絡,使腸道恢復收攝功能。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死龜頭(炙焦)

    • 功效:龜頭屬血肉有情之品,傳統認為其具「固脫」之效,尤其適用於下焦脫肛、遺泄等證。炙焦後更增收澀之力,可助腸道復位。
    • 原理:《本草綱目》載龜甲能「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瘧」,其頭部尤善固攝下焦,炙後澀性增強,針對脫肛之「滑脫不收」。
  2. 小蝟皮(炙焦)

    • 功效:蝟皮自古用於治痔瘡、脫肛,《神農本草經》言其「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炙焦後收斂止血、固脫之力更強。
    • 原理:蝟皮質韌,象形取義,可「束縛」鬆弛之腸道,且其性味苦平,能散瘀滯,緩解脫肛伴隨的疼痛。
  3. 磁石(火煅,醋淬)

    • 功效:煅後質重沉降,醋淬增強入肝腎之效,能鎮攝浮陽、收斂元氣。
    • 原理:磁石重鎮,可助「提氣固脫」,防止中氣下陷;其酸收之性(醋淬)輔助龜頭、蝟皮收澀腸道。
  4. 桂心(不見火)

    • 功效:溫陽散寒,通行血脈,解決「冷搏積久」之病機。
    • 原理:脫肛因寒者,需溫煦以升提陽氣。桂心走而不守,能溫脾胃、散陰寒,助氣血運行以復腸道機能。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固澀治標,溫陽治本」為核心:

  • 固澀:龜頭、蝟皮直接收攝脫垂之腸道,磁石加強鎮攝。
  • 溫通:桂心散寒溫中,解決寒凝氣滯之因,促進氣血運行。
  • 協同作用
    • 炙焦藥物(龜頭、蝟皮)增強吸附濕濁、收斂瘡瘍之效。
    • 磁石與桂心一降一升,調節氣機升降,使腸道復位而不鬱滯。

適用證型

  • 病機:中焦虛寒,久瀉氣陷,肛門失固。
  • 表現:脫肛日久不收、腹中冷痛、面色青白、舌淡苔白。

此方組合體現古代「以形治形」(如龜頭、蝟皮固澀)、「寒者溫之」的治療思路,兼顧標本,結構嚴謹。

傳統服藥法


死龜頭2個(炙令焦),小蝟皮1個(炙令焦),磁石(火煅,米醋淬,不計遍數,以易碎為度)4兩,桂心3兩(不見火)。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3-5歲兒,每服5-7丸,溫米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龜頭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死龜頭2個(炙令焦),小猬皮1個(炙令焦),磁石(火煅,米醋淬,不計遍數,以易碎爲度)4兩,桂心3兩(不見火)。 主治:小兒因瀉利,及冷搏積久,脫肛下出,不能返收,腸中疼而不得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