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息香散中包含安息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息香性溫,味辛,入肺、脾經。 其具有止咳化痰之效,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安息香散作爲治療風寒咳嗽的常用方劑,以安息香爲君藥,主治其咳喘之症。
- 安息香亦可 溫經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也具有一定療效。安息香散中,安息香的加入除了主治咳嗽,也輔助治療寒邪客肺導致的胸痛。
綜上,安息香散中使用安息香,主要在於其止咳化痰、溫經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風寒咳嗽、寒凝氣滯之症相契合。
安息香散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寒邪入體,致使陽氣虛損,而附子性溫,為回陽救逆之要藥。
附子辛熱,入心、腎經,能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並可散寒止痛。安息香散中,安息香、乳香等藥物有散寒止痛之功,但其溫陽之力不足,故以附子為君藥,以增強散寒止痛之效,並扶正固本,助陽氣恢復。
此外,附子亦能溫腎壯陽,補益腎陽之不足,進一步增強安息香散的療效。
安息香散中包含虎骨,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痛: 虎骨具備祛風濕、止疼痛之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佳的療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奏祛風止痛之功。
- 補益肝腎: 虎骨亦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可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狀。此功效可與方劑中的其他補益藥材相結合,提升整體療效。
然而,由於虎骨屬於瀕危動物製品,現已禁止使用,故市面上所見之安息香散已不再含有虎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息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風邪侵襲導致的腰腳疼痛、冷痹(寒性痹證),以及四肢無力。
功效:
- 祛風散寒:針對風寒之邪凝滯經絡,引發冷痛、麻痹。
- 溫通經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肢體冰冷無力。
- 強筋壯骨:補益筋骨,增強下肢與腰脊功能。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安息香(2兩)
- 性味歸經:辛、苦,平,入心、肝、脾經。
- 作用:
- 行氣活血:其芳香走竄之性,能開竅醒神,兼散瘀滯,疏通經絡氣血。
- 辟穢化濁:驅除風寒濕邪,緩解痹阻不通之痛。
- 配伍意義:作為主藥,針對「風邪」導致的氣血阻滯,提供行散之力。
2. 臣藥:附子(炮,2兩)
- 性味歸經:大辛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
- 作用:
- 溫陽逐寒:大補命門之火,驅逐深層寒濕,解除冷痹。
- 助陽通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四肢無力(因寒致痿)。
- 配伍意義:與安息香協同,增強溫通效能,尤其針對「冷痹」之寒性病機。
3. 佐藥:虎脛骨(酥炙,2兩)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腎經。
- 作用:
- 強筋健骨:補益肝腎,填精壯骨,改善腰腳痿軟。
- 祛風定痛:古代認為虎骨能追風透骨,治風寒濕痹。
- 配伍意義:從根本上強化筋骨功能,解決「四肢無力」與久痹虛損。
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祛邪):安息香行氣散風,附子溫散寒濕,合併逐除經絡外邪。
- 治本(扶正):虎骨補肝腎,附子溫元陽,強化正氣以抗邪。
氣血同調:
- 安息香偏行氣血,附子助陽化氣,虎骨益精養血,三者共促氣血周流。
寒痹專方:
- 全方以「溫通」為核心,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冷痛、麻痹,尤其適合陽虛體質者。
總結:此方透過芳香開竅、溫陽散寒、強筋壯骨的組合,形成對風寒濕痹的立體攻勢,既緩解疼痛,又改善功能,體現了中醫「通則不痛」「虛則補之」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安息香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虎脛骨2兩(塗酥,炙令黃)。
上為細末。
每服1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安息香散具有散寒通絡、止痛強筋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安息香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息香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安息香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虎脛骨2兩(塗酥,炙令黃)。 主治:風腰腳疼痛冷痹,及四肢無力。
安息香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安息香半兩,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黃連1兩(去須,微炒),桃白皮1兩(銼),漢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主治:休息痢,發歇不恆,羸瘦少力。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