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白丹

雙白丹

SHUANG BA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10%
腎經 7%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雙白丹的組成中,包含陽起石,這主要是基於陽起石的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陽起石性寒,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這對於雙白丹所治療的熱毒、腫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2. 利濕通淋:陽起石亦具有利濕通淋的功效,能夠幫助排泄體內濕熱,對於因濕熱引起的泌尿系統疾病也有改善作用。

雙白丹的組成中,陽起石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效果。

雙白丹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對於因脾胃虛寒、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白礬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抵抗外邪入侵,抑制細菌生長,對於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例如瘡瘍腫毒,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劑[雙白丹]的組成中,包含[砒石],因為砒石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砒石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由毒素引起的腫脹或炎症有顯著的改善效果。這使得[雙白丹]在處理由毒素引起的皮膚病和腫脹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雙白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胃積寒,陰陽虛弱,吐利無度,及利下膿血」,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虛寒極盛,導致氣陽雙敗,升降失司。具體表現為:

  1. 脾胃積寒:中焦陽氣衰微,陰寒內凝,故見嘔吐、下利無度,甚至完穀不化。
  2. 陰陽虛弱:陽虛不能固攝陰液,陰寒下迫腸道,氣血失調,化膿成血,故見利下膿血(赤白痢)。
  3. 吐利無度:寒極而升降逆亂,胃氣上逆則吐,脾氣下陷則利,形成霍亂吐瀉之危候。

此方所治屬寒極似陽、虛陽欲脫之證,需以溫澀固脫、祛沉寒痼冷為急務。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陽起石(溫腎助陽)

    • 性溫,直入腎經,善補命門火衰,助脾胃之陽以散寒固脫。
    • 置於盒底煅燒,取其重墜之性,溫攝下元,止瀉固脫。
  2. 白礬、砒石(劫痰澀腸)

    • 白礬酸澀,燥濕止瀉;砒石大熱劇毒,破沉寒、劫痰涎。
    • 二藥同煅,毒性稍減而溫澀之力存,專攻寒凝膿血、痰濕內蘊之痢疾。
  3. 白石脂(固澀止利)

    • 甘酸性溫,煅後更增收澀之性,覆蓋諸藥之上,象徵「固表止脫」,直接收斂腸道滑脫。
  4. 胡粉(鉛粉)(鎮逆殺蟲)

    • 性寒質重,與諸熱藥相配,反佐以防格拒,兼能殺蟲止痢(古方認為痢疾與蟲積相關)。

製法與方義

  • 煅煉工艺:鹽泥固濟、炭火煅赤、地坑埋藏,旨在去砒石、鉛粉之暴性,存其溫澀之力,並引入土氣以和中。
  • 丸如麻子:小劑量緩投,因藥性峻烈,需漸次溫化寒積,免傷真元。
  • 服法區別
    • 霍亂吐瀉用「倒流水」(急流之水,取其降逆之勢)送服,助藥力速降止吐。
    • 赤白痢用「冷米飲」(甘平護胃)送服,避免熱藥與熱服相激而格拒。

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澀並行」為綱:

  1. 溫陽破寒:陽起石、砒石溫補命門,破除脾胃沉寒。
  2. 固澀止脫:白石脂、白礬收澀腸道,止瀉痢膿血。
    3.反佐制衡:胡粉寒性制約諸藥燥烈,防劫陰之弊。
    針對寒極暴脫之證,借煅煉減毒存效,使藥力直達下焦,挽回浮陽。

此方體現「峻藥緩投」「標本兼顧」思路,然須精準辨證為純寒無熱者方可投予。

傳統服藥法


陽起石1分(搗碎),白石脂1分(合研),白礬半兩,砒半兩(2味同研為末),胡粉半兩。
上藥用沙盒子1只,先入陽起石鋪遍盒底,次入白礬、砒,後入白石脂蓋頭,用鹽泥固濟,候乾,以炭火5斤煅令通赤,候火盡,入地坑內埋一宿取出,同胡粉細研,煮糯米粉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丸,霍亂吐瀉,倒流水送下;赤白痢,冷米飲送下。
忌食熱物一時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白丹,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陽起石1分(搗碎),白石脂1分(合研),白礬半兩,砒半兩(2味同研爲末),胡粉半兩。 主治:脾胃積寒,陰陽虛弱,吐利無度,及利下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