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疳退翳湯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小兒疳積、目翳等病症。
胡黃連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小兒疳積,其清熱解毒可改善脾胃功能,消食導滯;對於目翳,則能清肝明目,消退翳膜。
因此,胡黃連在消疳退翳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小兒疳積和目翳的功效。
消疳退翳湯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散瘀止痛的功效。小兒疳積,多因飲食不節,脾胃積滯所致。山楂能幫助消化積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達到消疳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山楂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小兒退翳,多與氣血瘀滯有關。山楂能活血化瘀,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退翳膜,恢復視力。
綜上所述,山楂在消疳退翳湯中發揮消食化積和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小兒疳積和退翳症狀。
消疳退翳湯中加入雞內金,乃取其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
雞內金,即雞的胃,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其富含蛋白酶,能有效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吸收。對於孩童脾胃虛弱,積食停滯,導致疳積、翳障等症,雞內金可促進消化,健脾開胃,從而達到消疳退翳之效。此外,雞內金亦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症狀,為治療消疳退翳之重要藥材。
消疳退翳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化滯: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癥瘕、驅蟲之效。針對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症狀,能有效促進消化,排除積滯。
- 退翳明目:檳榔亦具有一定降逆止嘔、散風化痰之效。對於因痰濁上蒙、肝氣鬱結所致的目翳、視力模糊等症,能起到化痰開竅、明目退翳之功。
因此,消疳退翳湯中加入檳榔,不僅能消積化滯,改善脾胃功能,還能輔助退翳明目,達到治療小兒疳積、目翳等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疳退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土虛木旺,肝火上攻,白膜滿遮;糜爛枯凸者」。此證屬中醫眼科範疇,指脾胃虛弱(土虛)導致肝木亢盛(木旺),肝火上炎攻目,形成眼部白膜覆蓋、角膜糜爛或表面枯乾凸起等翳障症狀。其病機關鍵為:
- 土虛(脾胃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若運化失職,易生積滯,進一步化熱生疳(疳積)。
- 木旺(肝火亢盛):脾胃虛弱則肝木乘土,肝鬱化火,上攻於目,導致翳膜叢生。
此方結合「消疳除積」與「清肝退翳」兩大功能,標本兼治,適用於小兒疳積目翳或成人因脾胃積滯誘發的肝火目疾。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消疳除積(治本)
- 胡黃連(1.5克):清疳熱、退虛火,為治小兒疳積要藥,善消脾胃濕熱。
- 炒山楂(6克)、炒神曲(6克):健脾消食導滯,炒用增其溫運之性,助脾胃運化積滯。
- 雞內金(3克):化積消疳,兼助脾胃健運。
- 檳榔(6克):行氣破滯,降泄胃腸積滯,兼引火下行。
邏輯:脾胃積滯得消,疳熱之源自除,土氣得實則肝木不橫逆,間接平抑肝火。
2. 清肝退翳(治標)
- 青黛(0.3克):專清肝火,涼血解毒,針對肝火上炎之目赤翳障,量少防其寒涼傷胃。
- 胡黃連(兼用):輔助清肝經鬱熱,與青黛協同瀉火。
邏輯:肝火得清,目赤翳膜自然消退,且青黛輕清上行,直達病所。
3. 整體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消積導滯(攻)為主,輔以清肝(標),然未用補脾藥,推測此方聚焦於「邪實階段」,待積滯去後需調補脾胃。
- 輕清瀉火:青黛用量極輕,符合眼科「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避免苦寒傷陽。
- 升降相因:檳榔降氣導滯,青黛升散清火,調暢氣機樞紐。
三、可能的現代應用延伸
此方組成展現「腸胃—肝膽—眼科」的聯動治療思維,不僅限於傳統疳積目翳,現代臨床或可延伸用於:
- 小兒消化不良伴結膜炎、角膜炎。
- 成人因長期脾胃濕熱(如飲食不節)誘發的慢性眼表炎症。
- 肝鬱化火型乾眼症(需辨證加減)。
關鍵在於抓住「脾胃積滯肝火亢」之核心病機。
(注:本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證候。)
傳統服藥法
胡黃連1.5克,青黛 0.3克,炒山楂6克,炒神曲6克,雞內金3克,檳榔6克。
消疳除積,清肝退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疳退翳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胡黃連1.5g,青黛0.3g,炒山楂6g,炒神曲6g,雞內金3g,檳榔6g。 主治:消疳除積,清肝退翳。主治:土虛木旺,肝火上攻,白膜滿遮;糜爛枯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