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葵發散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血餘炭為血竭的炭化物,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葵發散以發散風寒為主,但若伴隨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則可藉由血餘炭的清熱解毒之效,輔助發散風寒,並兼顧涼血止血作用。
- 止血生肌:血餘炭亦具止血生肌之效。若患者同時伴隨外傷出血或瘡瘍潰爛,血餘炭可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進一步增強葵發散的療效。
葵發散方劑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消腫: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濕熱、水腫而導致的病症,冬葵子能有效地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多餘水分,消除水腫。
二、潤腸通便:冬葵子性滑潤,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在葵發散方劑中,冬葵子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排便狀況,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葵發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婦人脬轉」
「脬轉」即「轉脬」,為中醫古代病名,指膀胱氣化失常、小便不通之症,尤常見於妊娠或產後婦女。其病機多因氣虛、腎虛或濕熱導致膀胱脬體扭轉或壓迫,小便瀦留。《醫學綱目》提及:「轉脬者,脬系轉戾,小便不通。」此症屬「癃閉」範疇,發作時小腹脹急疼痛,甚則危及胎元。葵發散以通利水道為法,針對脬轉之急症而設。
組成與邏輯推理分析
1. 頭髮(煅灰存性)
- 藥性與功效:
頭髮古稱「血餘」,煅灰後稱「血餘炭」,性味苦、微溫,歸肝、腎經。傳統用於化瘀止血、利尿通閉。《本草綱目》載其「療轉脬,通大小便」。煅灰存性可增強其收澀與散瘀雙重作用,既能止血防淋濁損傷,又能疏利水道瘀滯。 - 治療原理:
脬轉病機或兼瘀血阻滯(如產後瘀血壓迫膀胱),血餘炭能化瘀開結,緩解脬系扭轉;其利尿之性亦助膀胱氣化,促使小便排出。
2. 冬葵子(炒)
- 藥性與功效:
冬葵子甘、寒,滑利,歸小腸、膀胱經。《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五癃,利小便」。其性滑而下行,擅長通淋利水,為古代治療小便不通之要藥,如《金匱要略》葵子茯苓散即用於妊娠水氣。 - 治療原理:
炒製後稍減寒滑之性,避免過傷胎元(若為妊娠脬轉),但仍保留通利之效。其滑竅作用能鬆解脬系之緊攣,直接疏通水道,緩解小便不通之急。
3.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
- 冬葵子治標,專攻利水通淋,快速緩解小便閉塞;
- 血餘炭治本,化瘀通絡兼止血,調整下焦氣血瘀滯。
- 協同增效:
二藥一滑一散,冬葵子滑利水道,血餘炭散瘀開結,共奏「通脬解轉」之效。燈心湯送服,更增降火導熱之功,助藥力直達下焦。
綜合治療原理
葵發散針對「脬轉」之核心病機——膀胱氣化受阻、脬系扭轉不順,以「通利水道」為主,輔以「化瘀解結」。其方簡力專,符合古代急症用藥「專攻一病」之特點。尤其適用於妊娠或產後因氣血失調、瘀熱互結所致之小便不通,通過滑利與散瘀並行,恢復膀胱正常氣化功能。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中醫理論,具體應用需臨床辨證指導。)
傳統服藥法
頭髮(煅灰存性)、冬葵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燈心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葵發散,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頭發(煅灰存性)、冬葵子(炒)各等分。 主治:婦人脬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