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新加甘麥大棗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心煩不眠: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心煩的作用。配合甘草、麥冬、大棗等,可有效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心煩不眠症狀。
- 調和藥性:白芍可緩解麥冬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而傷脾胃,並協調甘草、大棗等藥材,使藥效更加和緩,更利於患者接受。
新加甘麥大棗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補腎,固澀止汗:山茱萸性溫,味酸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汗的功效。方中甘草、大棗補中益氣,麥冬滋陰養胃,但單用這些藥材難以完全解決腎陰虛所致的盜汗、虛汗等症狀。而山茱萸的加入,可加強滋陰固澀作用,有效控制汗液外泄。
- 配伍增效,協調陰陽:山茱萸與甘草、大棗等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協調陰陽的作用。甘草甘溫,能緩解山茱萸的燥性,大棗補中益氣,能增強山茱萸的補腎功效。整體配方更能有效地改善腎陰虛所致的失眠、盜汗、心悸等症狀。
新加甘麥大棗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益氣補血: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功效,可改善因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等症狀。
- 緩和藥性:方中甘草、麥冬等藥性偏寒,大棗性溫,可緩解其寒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加平和。
新加甘麥大棗湯中加入白石英,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心安神:白石英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心瀉火、鎮靜安神之功效。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失眠多夢等症,可以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 利尿通淋:白石英亦可利尿通淋,對於熱淋、石淋等症,可幫助排石通淋,緩解尿頻、尿痛等症狀。
因此,新加甘麥大棗湯中加入白石英,可以起到清心安神、利尿通淋的雙重作用,對於心火亢盛、失眠多夢、熱淋等症,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新加甘麥大棗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增訂通俗傷寒論》及《重訂通俗傷寒論》記載,新加甘麥大棗湯主治「悲苦狂」,其症狀描述為:「其人數欠伸,喜悲傷欲哭,猶如神靈所作,婦女最多此病」。此症狀符合現代醫學中某些情緒障礙的表現,例如:抑鬱症、焦慮症等,亦可能與更年期綜合症相關。古籍中更將其與《金匱要略》所稱的「臟燥」,以及日本醫學中的「臟躁」相提並論,說明此症狀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治療原理分析:
新加甘麥大棗湯由白芍、山茱萸、大棗、淮小麥、白石英、炙甘草組成,藥物配伍精妙,從多個方面入手,緩解「悲苦狂」的症狀,並調理臟腑功能失衡:
肝腎陰虛,心神不安: 「悲苦狂」患者表現出悲傷欲哭、精神萎靡等症狀,反映出肝腎陰虛,導致心神失養,不能安寧。方中山茱萸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能滋養肝腎陰液,從根本上解決陰虛的問題。白芍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滯,進一步安撫情緒。
脾氣虛弱,氣血不足: 長期的情緒低落,也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血不足。大棗補脾益氣,養血安神,能健脾益胃,促進氣血生化,為全身提供能量,並有助於改善睡眠,穩定情緒。
心神不寧,情志鬱結: 淮小麥養心安神,能平復煩躁不安的情緒,疏通心神鬱結。白石英平肝安神,潤肺止咳,輔助淮小麥,更好地安神定志。
整體協調: 炙甘草調和諸藥,並起到益氣和緩的作用,使藥性平和,更好地發揮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新加甘麥大棗湯通過滋陰養血、健脾益氣、養心安神等多重途徑,協同作用,調理臟腑功能失衡,從而緩解「悲苦狂」的症狀,恢復身心平衡。方中各藥物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此方劑的運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症狀,而是從整體出發,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最終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生白芍1錢半,山萸肉1錢半,淮小麥3錢,紅棗肉3錢,白石英3錢,清炙草1錢。
養心安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新加甘麥大棗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白芍1錢半,山萸肉1錢半,淮小麥3錢,紅棗肉3錢,白石英3錢,清炙草1錢。 主治:養心安神。主治:其人數欠伸,喜悲傷欲哭,猶如神靈所作,婦女最多此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