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普賢丸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之效。對於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健忘等症狀,龍骨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提高睡眠品質。
- 固澀止瀉: 龍骨亦能固澀止瀉,對於脾虛泄瀉、腎虛滑泄等症狀,龍骨能收斂腸道,減少腹瀉次數,改善腹瀉症狀。
普賢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普賢丸主要針對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腸炎、痢疾等病症,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抑制腸道菌羣的異常繁殖,達到止瀉的效果。
- 抑制菌羣: 黃連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抑菌抗炎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減少病菌引起的炎症反應。對於腸道菌羣失衡引起的腹瀉,黃連能有效調節菌羣平衡,減輕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普賢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補腎固精: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效。普賢丸多用於治療腎虛、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症,而山茱萸的補腎固精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斂陰止汗:山茱萸能收斂陰液,減少汗液分泌。普賢丸若用於治療自汗盜汗等症,山茱萸的斂陰止汗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山茱萸在普賢丸中發揮著補腎固精、斂陰止汗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普賢丸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蓬莪朮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的功效。普賢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癥狀,蓬莪朮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消積化瘀:蓬莪朮能消食積,化瘀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普賢丸中包含多味消食化積藥物,蓬莪朮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普賢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脾胃氣虛,運化失職,兼夾濕熱與氣滯。
主治症狀:
- 脾虛胃弱:脾主運化水穀,胃主受納腐熟。脾胃氣虛則「水穀不能消,飲食不能化」,表現為食少、腹脹、消化不良。
- 濕熱內蘊:脾胃虛弱,水濕不化,鬱久化熱,濕熱下注則「大便溏洩」,糞質黏滯或伴肛門灼熱感。
- 氣滯血瘀:長期消化不良可導致氣機不暢,甚則「蓬朮」所主之輕度血瘀,見脘腹隱痛、按之不舒。
此方針對「虛中夾實」之證,以健脾為本,兼清濕熱、理氣活血,標本兼顧。
組成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龍骨(煨)
- 作用:澀腸固脫,收斂止瀉。
- 配伍意義:針對脾虛久瀉,防止津液過度耗傷,煨製後更具溫澀之性,助脾恢復運化。
2. 黃連
- 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配伍意義:直折濕熱,尤其改善大便溏黏、肛門灼熱等濕熱下注症狀,與茱萸同炒可制其苦寒。
3. 茱萸(吳茱萸)
- 作用:溫中散寒,疏肝下氣。
- 配伍意義:
- 與黃連配伍(左金丸法),辛開苦降,調和肝胃,緩解氣滯腹痛。
- 溫助脾胃,平衡黃連寒性,防苦寒傷陽。
4. 蓬朮(莪朮)
- 作用: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配伍意義:
- 針對脾胃氣滯日久兼輕度血瘀,消除脘腹脹滿疼痛。
- 與茱萸協同增強行氣效果,助脾胃升降復常。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黃連清熱,茱萸溫中,龍骨收澀,莪朮辛散,形成「清—溫—澀—行」的立體調節。
- 標本同治:龍骨、黃連治標(止瀉、清熱),茱萸、莪朮調本(溫中、理氣),契合「脾以運為健」之理。
服藥法解析
- 石菖蒲湯送服:石菖蒲芳香化濕、開竅醒脾,增強全方化濕醒脾之效,尤其適合濕濁內阻之納呆、苔膩者。
- 空腹服:使藥力直達中焦,針對脾胃病位發揮作用。
總結:方劑設計思路
普賢丸以「健脾調氣、清濕化瘀」為核心,針對脾胃虛弱、濕熱瘀滯交雜之證,透過:
- 固澀止瀉(龍骨)防正氣耗散,
- 清熱燥濕(黃連)除病理因素,
- 溫中行氣(茱萸、莪朮)恢復脾胃功能,
體現「虛實並調、動靜結合」的中醫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龍骨(煨)、黃連、茱萸、蓬朮各等分(同炒色變為度)。
上為細末,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石菖蒲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
相同名稱方劑
普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龍骨(煨)、黃連、茱萸、蓬朮各等分(同炒色變爲度)。 主治:婦人脾氣薄,胃氣弱,水谷不能消,飲食不能化,大便溏泄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