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蟬蛻豬肝散中加入豬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益血: 豬肝性平味甘,具有補肝益血、養血生津的功效。蟬蛻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可能耗損肝血。加入豬肝可以起到補益肝血的作用,避免單獨使用蟬蛻造成肝血不足。
- 相輔相成: 蟬蛻擅長疏風止痙、透疹止癢,豬肝則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能。兩者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蟬蛻豬肝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症。
- 散風止癢,消腫止痛: 蟬蛻能散風止癢,消腫止痛,常用於治療風疹、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豬肝富含營養,具有補血益肝的功效,與蟬蛻相配,可增強藥效,達到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目的。
因此,蟬蛻豬肝散中包含蟬蛻,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散風止癢等功效,治療相關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蟬蛻豬肝散主治「痘後毒火上攻,兩目有翳膜遮蓋黑珠者」。此症多因痘瘡(天花或類似發疹性疾病)後期熱毒未清,上炎眼目,灼傷肝經,導致角膜或晶狀體混濁,形成翳障,影響視力。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痘毒熾盛時易耗傷肝陰,肝火上衝則翳膜叢生。本方以清肝明目、解毒退翳為核心,針對痘後餘熱未盡、肝血受損之病機。
2.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解析
- 蟬蛻:
性味甘寒,歸肺、肝經,為本方主藥。其輕清升散,能疏散肝經風熱,解毒退翁(《本草綱目》載其「治目昏翳」)。現代研究顯示蟬蛻具抗炎、鎮靜作用,可緩解眼部充血及組織水腫。 - 兔糞(望月砂):
性辛平,歸肝、肺經,傳統用於明目退翳、殺蟲解毒。《本草求真》指出其「專入肝經,能除翳障」,助蟬蛻清解肝經鬱熱。其成分可能含消化酵素或礦物質,輔助代謝眼部瘀濁。 - 豬肝(或羯羊肝):
以形補形,直入肝經。豬肝甘苦溫,養血明目;羯羊肝(黑山羊肝)性更溫補,富含維生素A,對夜盲、角膜軟化症有效。此處取其養肝血、濡養目絡之效,修復痘毒損傷。
(2)配伍邏輯
- 解毒與扶正並行:
蟬蛻、兔糞清熱解毒以治標,直攻翳膜成因;豬肝補肝血以治本,滋養受損眼目。三藥合用,標本兼顧,符合「祛邪不傷正」原則。 - 製法強化藥效:
先煎蟬蛻、兔糞,取其性味上浮入目;後下豬肝薄片,短期加熱保留營養,避免久煮耗損滋陰之性。飲湯食肝,內服吸收有效成分。
(3)治療原理推論
痘後餘毒屬「伏熱」,蟬蛻透發鬱熱,兔糞散瘀解毒,二者協同清除滯留肝經之熱毒;豬肝補充肝血,改善眼部營養,促進組織修復。全方通過「清熱毒→養肝血→退翳膜」三步,逐步恢復目睛清明。
3. 延伸應用思考
此方雖針對痘後翳膜,但其組方思路(清肝+養血)或可延伸至其他肝血不足、熱毒上擾之眼疾,如結膜炎初期、角膜雲翳等。然須辨證屬熱毒未清兼陰血虧耗者,若非此機理則未必適用。
(注: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結合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豬肝(切尖)4兩,兔糞8枚,蟬蛻24只(去頭足)。
先將兔糞、蟬蛻用清水2大碗入於瓷罐內,慢火熬滾,令性味俱出,後將豬肝切成薄片(若深黑羯羊肝更好),入於湯內,一刻即熟,先飲湯,後食肝。兩月之久,翳膜可消散一半,百日之久痊
性情戒燥暴惱怒。忌煎、炒、辛熱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蟬蛻豬肝散, 出處:《痘疹定論》卷二。 組成:豬肝(切尖)4兩,兔糞8枚,蟬蛻24隻(去頭足)。 主治:痘後毒火上攻,兩目有翳膜遮蓋黑珠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