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羮

蒼耳羮

CANG ER L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8%
肺經 22%
肝經 22%
胃經 16%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羹中包含蒼耳,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通鼻竅: 蒼耳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鼻淵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止癢止痛: 蒼耳同時也具有止癢止痛的作用,對於風疹、濕疹等皮膚病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蒼耳羹中加入蒼耳,可以有效發揮其疏風散寒、通鼻竅、止癢止痛的作用,改善相關病症。

蒼耳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增強吸收: 蒼耳性寒,其味苦辛,可散風寒、止癢,但其偏寒性易損傷脾胃。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可補脾胃之氣,助消化吸收,緩解蒼耳寒性對脾胃的損傷,提高藥效。
  2. 固表止汗,提升療效: 蒼耳羹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等症,而白朮亦具有固表止汗之效,可減少汗液流失,防止外邪入侵,提升藥物的療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羮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五痔下血」,即泛指各類痔瘡(如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引起的便血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痔瘡下血多與風熱濕邪蘊結腸道、血絡受損有關,治療需清熱祛風、健脾止血。蒼耳羮以蒼耳苗葉搭配白朮、豉汁等,通過食療形式調理,兼顧祛邪與固本,符合古代「藥食同源」之理念。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蒼耳苗葉(絞汁):

    • 性味辛苦微寒,古代用於散風除濕、清熱解毒。其汁液能直達腸道,清解局部濕熱,緩解痔瘡腫痛出血。
    • 現代研究顯示,蒼耳屬植物含苷類及酚酸成分,具抗炎、止血作用,或可解釋其針對痔瘡出血的療效。
  2. 白朮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蒼耳配伍可固護脾胃,防止清瀉過度而傷正。
    • 脾虛濕盛為痔瘡慢性誘因,白朮能從根本改善運化功能,減少濕熱內生。
  3. 清豉汁

    • 由淡豆豉煎製,輕清宣散,助蒼耳透解風熱,同時調和脾胃氣機。
  4. 米、蔥、椒、鹽

    • 米(如粳米)顧護胃氣,蔥白通陽散結,花椒溫中止痛兼殺蟲(古代認為寄生蟲可能加重痔瘡),鹽引藥下行並調味。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蒼耳苗葉為君,清熱祛濕以治標;白朮為臣,健脾燥濕以治本;佐以豉汁、米穀等調和藥性,整體形成「清中寓補」的結構。通過內服食療,既能緩解痔瘡急性出血(風熱濕邪),又能改善脾胃功能(濕邪生成之源),符合中醫「標本兼治」的思維。

潛在藥理推測

  • 蒼耳的抗炎成分可能減少肛周血管充血,白朮調節腸道水液代謝,豉汁中的酵素有助改善局部微循環,三者協同或可緩解痔瘡症狀。
  • 溫熱的椒、蔥搭配寒性蒼耳,能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體現古人用藥的寒熱調和智慧。

總體而言,此方簡潔針對「濕熱下注」型痔瘡,體現古代食療方的實用性與辯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蒼耳苗葉1斤(絞取汁),白朮5合。
先用清豉汁2升煎令沸,次下米、蒼耳汁、蔥、椒、鹽等,煮熟作羮,空心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羮,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蒼耳苗葉1斤(絞取汁),白朮5合。 主治:五痔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