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中黃散中包含人中黃,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 人中黃為君藥,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人中黃散的組成中,往往加入人中黃作為君藥,以針對其主要治療方向,即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等症狀。
- 人中黃性溫,味甘,入心、脾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該藥性溫和,且能補益心脾,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人中黃散中包含人中黃,不僅是藥物組成中的重要成分,更體現了該藥方針對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等症的針對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中黃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痘症治療文獻,主治「痘6-7日不肥滿,及陷入,及不灌膿」,屬痘瘡(天花)病程中氣血不足或毒邪內陷之證。古代認為痘瘡需經歷「起脹→灌膿→收靨」階段,若至6-7日仍未飽滿充膿(不肥滿),或痘頂凹陷(陷入)、膿液不充(不灌膿),多因熱毒壅滯或氣血無力托毒外出,致邪毒內伏。此時需以解毒透邪、活血托毒為法,輔以外治針刺瀉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中黃(1兩):
為甘草浸漬人糞後製成,傳統用於瀉火解毒,尤擅清解臟腑熱毒。此處取「以濁治濁」之理,針對痘毒深伏血分,藉其穢濁之性,引熱毒從下而泄,並助透發壅滯之邪。雄黃(1錢5分):
辛溫有毒,功用殺蟲辟穢、解毒消腫。古雲「雄黃能解百毒」,其性走竄,可助人中黃透達內陷之痘毒,兼祛血分濕濁。辰砂(朱砂,1錢5分):
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痘毒內陷易擾心神(如高熱譫語),辰砂既可安神定驚,其色赤入血,兼能涼血散結,助血分毒熱外透。薄荷、桔梗湯送服:
薄荷辛涼宣散,開皮毛而透邪;桔梗苦辛,宣肺氣、載藥上行。二者煎湯調服,助藥力外達肌表,契合「痘宜透發」之治則。刺委中出血:
委中為膀胱經合穴,別名「血郄」,刺血可瀉血分壅熱,疏通經絡。此與內服方共構「內清外透」之法,導毒外出。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解毒透邪」為核心,人中黃為君,清血分伏火;雄黄、辰砂為臣,輔助解毒並鎮攝邪熱;佐以薄荷、桔梗宣透表邪,使藥力上下分消。配合委中刺血,直接瀉絡中瘀毒,內外合治,促使痘毒外透、膿漿充盈。
推衍機理
古人視痘瘡為「胎毒」外發,毒壅血滯則痘陷不腐,故需穢濁藥(人中黃)、礦物藥(雄黄、辰砂)相配,既祛穢毒,又借其沉重之性入血分搜邪。委中刺血更體現「給邪出路」之思路,屬「毒邪深伏」狀態下的激烈治法。
傳統服藥法
辰砂1錢5分,雄黃1錢5分,人中黃1兩。
上為末。
每服2錢,薄荷,桔梗湯調下,日3、夜2服。並用三稜針刺入委中3分出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中黃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人中黃。 主治:吐痰夾血,心煩骨蒸者。
人中黃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人中黃(即糞缸內厚垢)。 主治:解毒排膿。主治:痘6-7日不肥滿,及陷入,及不灌膿。
人中黃散, 出處:《溫熱暑疫全書》卷四。 組成:辰砂1錢5分,雄黃1錢5分,人中黃1兩。 主治:疙瘩瘟,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