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中黃丸方中包含人中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針對病症: 人中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因此,人中黃丸可能針對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出血或其他相關病症,以人中黃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來治療。
- 藥性互補: 人中黃丸可能包含其他藥物,而人中黃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物形成互補關係,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人中黃可以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配伍,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或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相配伍,增強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中黃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瘟疫」,屬古代用於防治熱性疫病的簡易方。瘟疫多因外感穢濁疫毒,內蘊濕熱所致,傳統中醫認為人中黃性寒,能「解百毒,清熱涼血」,故取其清熱解毒、泄濁辟穢之效,以對抗疫毒熾盛之證。以飯為丸,綠豆大,取其輕清之性,50丸的劑量則兼顧藥力與安全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人中黃的藥性作用:
人中黃為甘草末置竹筒內,糞坑浸漬後製成(另有製法為人糞澄清液加工)。古代醫家認為其性寒涼,歸心、胃經,能清瀉臟腑熱毒,尤擅解「天行熱疾」(即傳染性熱病)。其炮製過程可能透過微生物發酵或成分轉化,強化清熱解毒之效,符合「以濁治濁」的傳統思維。配伍與劑型設計:
- 單味成方:集中藥力於清熱解毒,針對瘟疫熱毒壅盛之標急。
- 米飯為丸: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綠豆大小方便大量服用,符合古代「量輕頻服」的疫病用藥特點。
- 服法邏輯:50丸的劑量顯示其作用需累積藥力,可能透過多次給藥維持血藥濃度,逐步化解疫毒。
治療原理假設:
此方可能透過以下路徑發揮作用:- 直接解毒:寒涼藥性抑制病原體活性(古人稱「殺伏邪」)。
- 排泄病理產物:人中黃的濁性可能刺激腸道排毒,符合「給邪出路」的治法。
- 免疫調節:發酵製劑或含益生成分,調節腸道微生態以增強抗病力(古人視為「扶正祛邪」)。
總結:人中黃丸的設計體現古代「簡便驗廉」的防疫思路,以單味藥專攻疫毒,配伍與劑型強化其實用性。其作用機理雖未盡明,但從傳統理論推斷,係透過清熱、解毒、泄濁等多途徑協同抗疫。
傳統服藥法
人中黃不拘多少。
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5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
相同名稱方劑
人中黃丸, 出處:《松峰說疫》卷五。 組成:人中黃不拘多少。 主治:瘟疫。
人中黃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大黃、黃連、黃芩、人參、桔梗、蒼朮、防風、滑石、香附、人中黃各等分。 主治:春夏秋冬疫癧,溫疫諸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