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煎,顧名思義,方中必含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經。其功效為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除煩。茯苓煎,旨在利水滲濕,故以茯苓為君藥。
茯苓為本方核心,其利水滲濕,可有效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泄瀉等。同時,茯苓還能健脾寧心,安神除煩,有助於改善因水濕停滯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
故茯苓煎中必含茯苓,以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茯苓煎中加入蜂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量:
1.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和,但略偏寒涼。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補中益氣之效。加入蜂蜜可調和茯苓的寒性,使其更易被脾胃吸收,避免寒涼損傷脾胃陽氣。
2. 增強藥效: 蜂蜜具有潤肺止咳、養陰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與茯苓健脾利溼、寧心安神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蜂蜜的潤滑作用還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滑利腸道,促進藥物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煎之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消渴:
- 古代「消渴」範疇包含多飲、多尿、體虛消瘦等症,類似今之糖尿病或陰虛燥熱證。茯苓煎以茯苓配伍白蜜,體現「健脾益氣、生津潤燥」之治療思路:
- 茯苓味甘淡,性平,傳統用於「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能調節水液代謝,改善消渴症之口渴、小便不利。
- 白蜜甘潤,補中益氣、生津止渴,針對消渴陰傷之口乾煩渴。二者相合,既補脾氣以運化水濕,又滋陰液以緩解燥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甘淡健脾」以固本:
- 茯苓重達二斤,為君藥,取其健脾滲濕之功,助中焦運化。消渴病機常與脾虛失運相關,水穀精微不布則津虧燥熱。茯苓通過健運脾土,間接調節津液輸布,改善多飲多尿。
「甘潤滋陰」以治標:
- 白蜜四升量重,滋陰潤燥,直接補充津液。其黏滯之性可緩和茯苓淡滲過利之弊,形成「補泄兼施」格局,既防茯苓傷陰,又助津液內守。
煎法強化藥效:
- 銅器重釜煎煮,火候以薤白變黃為度,可能借薤白辛溫通陽之性,微調全方過於陰潤之偏,助藥力布散。此為「陰中寓陽」之巧思。
劑型與服法:
- 如雞子大之膏劑,日服三次,漸進補益,契合消渴慢性虛損之病理特點,避免峻補生膩。
推論延伸功效:
本方可能適用於「脾虛濕滯兼津傷」之證,除消渴外,亦或見於虛勞乾咳、腸燥便秘等。然全方偏補,若濕熱壅盛或實火內熾者,單用恐力有不逮。其組方簡約,體現「健脾滋陰」並行之古法,後世如玉液湯等治消渴方劑,或受此啟發。
傳統服藥法
茯苓2斤,白蜜4升。
上藥於銅器中重釜煎,以2莖薤白為候,黃即煎熟。先食服如雞子大,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煎,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茯苓2斤,白蜜4升。 主治:消渴。
茯苓煎, 出處:《夀親養老》卷四。 組成: 茯苓煎(《夀親養老》卷四。)出處:《夀親養老》卷四。組成:白茯苓5斤(去黑皮)。主治:養老延年。 。 主治:養老延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