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煎

寒濕煎

HAN SH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心經 17%
脾經 11%
胃經 11%
肺經 11%
心包經 11%
膽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包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濕煎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解表散寒: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寒溼所致的惡寒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2. 行氣化溼: 紫蘇葉辛溫芳香,能行氣解鬱,並能化解溼邪,利水消腫,從而緩解寒溼所致的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紫蘇葉在寒濕煎中起到解表散寒、行氣化溼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治療寒溼證。

寒濕煎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寒濕,溫經止痛: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濕邪,溫經止痛的功效。寒濕阻滯經絡,易致疼痛,川芎可溫經散寒,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寒濕阻滯,易致血脈瘀阻,川芎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濕阻滯的病症。

寒濕煎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寒濕煎主要針對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腹痛、腹瀉等症狀,花椒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2. 祛濕止痛:花椒具有燥濕止痛的功效。寒濕之邪易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花椒可以溫化寒濕,使之排出體外,從而緩解疼痛。

此外,花椒還具有溫中止瀉的作用,對於寒濕所致的腹瀉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寒濕煎」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此處「風濕」指外感風邪夾雜濕氣侵襲肌表、上犯頭部所致的病症。其特點為頭痛沉重如裹,或伴惡寒、鼻塞、肢體酸楚等,屬風寒濕邪鬱於頭面陽位之證。古代醫家以辛溫解表、散寒祛濕為治法,此方通過熏頭與內服雙重作用,發汗祛邪,緩解頭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功效

  • 紫蘇:辛溫,歸肺脾經,發散風寒、行氣寬中,為君藥,主散表寒、開宣肺氣,解除頭面鬱滯。
  •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助紫蘇疏散頭部風寒濕邪。
  • 花椒: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散寒、除濕止痛,其辛烈之性可助紫蘇、川芎增強散寒祛濕之力,尤擅驅逐深伏寒濕。
  • 雨前茶(清明前嫩茶體微寒):苦甘涼,清頭目、利濕氣,與辛溫藥相配,既能制約溫燥之性,又可輕清上達,疏解頭部濕鬱。
  • 蔥白:辛溫,通陽散寒、發汗解表,引藥上行頭面,增強宣透之效。

2. 煎服法與治療邏輯

  • 熏頭一刻:趁熱以藥氣熏蒸頭部,直接疏通頭面經絡,開泄腠理,使風寒濕邪隨汗而解。
  • 熱服蓋暖出汗:內服後溫覆取汗,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原則,內外合治,共奏發散表邪之效。

3. 整體方義
全方以辛溫為主,佐以苦涼,側重「散寒祛濕、宣通頭目」。紫蘇、蔥白解表發汗,川芎上行止痛,花椒溫化寒濕,雨前茶調和藥性並輕清降濁。其作用機理在於通過發汗驅邪、通絡止痛,解除風寒濕邪對頭部陽經的鬱遏,恢復氣血暢通。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若患者頭痛伴隨以下特徵,此方可能具備一定效果:

  • 頭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
  • 頭皮緊繃、沉重感明顯,或鼻塞流清涕。
  • 舌苔白膩、脈浮緊或濡緩。

此方體現了「輕清上浮」與「溫散透邪」的組方思路,符合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適用於風寒濕邪初犯、病位偏表之證。

傳統服藥法


紫蘇、川芎、花椒、雨前茶。
加蔥白五寸,水煎,熏頭一刻,熱服,蓋暖出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寒濕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紫蘇、川芎、花椒、雨前茶。 主治:因風濕而頭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