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松脂煎方劑中包含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松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松香性溫燥,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
- 松香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松香與其他藥材搭配,能更好地發揮其功效。例如,松香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搭配,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其他消腫止痛藥物搭配,可增強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松脂煎方劑中包含松香,旨在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並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松脂煎方劑中含有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 殺蟲止癢: 硫磺性寒,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能有效殺滅病菌,減輕瘙癢症狀。
- 活血化瘀: 硫磺還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皮膚病,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松脂煎中硫磺的加入,與松脂等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松脂煎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蘞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松脂煎本身主治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而白蘞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松脂煎中含有松脂、乳香等溫燥之品,白蘞的加入可以起到一定的寒涼之性,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熱之弊的作用,同時也能使藥效更加平衡、協調,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松脂煎」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松脂煎」主治「風瘻」,此處「風瘻」乃指因風邪侵襲、濕熱鬱結或毒邪蘊滯所致的皮膚瘡瘍疾患,特徵為局部腫痛、瘡口難斂,或伴隨流膿、瘙癢等症狀。風瘻可能類似於後世所稱之慢性潰瘍、頑固性皮膚瘡瘍或淋巴結結核(瘰癧)之類疾病。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松脂(松香)
- 性味:苦、甘,溫。
- 功效:祛風燥濕、排膿生肌、止痛斂瘡。
- 作用:為方中君藥,具拔毒生肌之效,常用於瘡瘍潰爛久不癒合。
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
- 功效:殺蟲止癢、解毒療瘡。
- 作用:輔助松脂加強殺蟲解毒之力,針對瘡瘍之腐肉與濕毒。
狼毒
- 性味:辛、苦,平;有毒。
- 功效:逐水祛痰、破積殺蟲。
- 作用:攻逐風毒、消散結腫,針對深層鬱結之邪毒。
白蘞
- 性味:苦、辛,微寒。
-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生肌。
- 作用:與狼毒配伍,一寒一平,清熱散結並抑制狼毒之燥烈。
豬腦
- 性味:甘,寒。
- 功效:潤膚生肌、滋養瘡口。
- 作用:作為賦形劑,調和其他藥物之毒性,並滋潤瘡面以促進癒合。
三、治療原理推論
- 攻毒透邪:松脂、硫黃、狼毒三者協同,直攻瘡毒深處,殺蟲拔毒,破除鬱結。
- 清熱斂瘡:白蘞緩解熱毒,防止狼毒、硫黃過於溫燥;松脂生肌,促進瘡口收斂。
- 潤養為佐:豬腦滋潤瘡面,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肌膚,助其新生。
四、製法與用藥特點
- 先煎豬腦、狼毒、白蘞取汁,旨在提取其有效成分並緩和毒性。
- 後入松脂、硫黃末,利用其脂溶性特點,增強局部滲透與黏附作用。
- 外用綿裹納瘡,直接作用病灶,避免內服毒性風險。
五、適用證機推測
此方適用於「風毒鬱久化熱,腐肉成瘡」之證,病灶深處膿毒難消,表面潰爛不愈。現代可對應於慢性皮膚潰瘍、結核性瘻管或頑固性濕疹等,屬邪實正未虛者。
綜觀全方,以毒攻毒,兼顧生肌潤燥,體現古人「外用峻藥,內病外治」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松脂1兩(細研),硫黃1兩(細研),狼毒半兩,白蘞1兩,豬腦1具。
先用水2升,煮豬腦取汁半斤;又 以水3升,煎狼毒、白蘞取汁半升,濾去滓,與豬腦汁一處,煎令稠;次下松脂、硫黃末,攪令勻。
每用以綿裹大豆大,納瘡中。7日愈,至3-7日,病本悉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松脂煎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要注意用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松脂煎,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松脂1兩(細研),硫黃1兩(細研),狼毒半兩,白蘞1兩,豬腦1具。 主治:風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