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黑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其溫中散寒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降逆止嘔可止胃氣上逆之嘔吐;行氣止痛可疏通氣血,緩解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丁黑散中加入丁香,可發揮其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胃脘寒痛、嘔吐、腹痛等症狀的效果。
丁黑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脾止瀉: 肉荳蔻性溫,入脾經,具有溫脾止瀉之效。丁黑散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而肉荳蔻可以溫暖脾胃,固澀止瀉,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 行氣止痛: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丁黑散中常與其他行氣止痛藥物配伍,以增強其止痛效果。
丁黑散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可散寒解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鼻塞、發熱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 行氣寬中:紫蘇葉亦能理氣寬中,有助於緩解胃寒、脾虛導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丁黑散中加入紫蘇葉,可增強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感冒及胃寒等疾病。
丁黑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丁黑散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濕阻中焦,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陳皮可助其理氣化濕,促進消化吸收。
二、 調和藥性: 丁黑散方中多用寒涼藥物,陳皮性溫,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損傷脾胃之功效。
丁黑散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健胃: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有消食積、健脾胃之效。丁黑散主治食積氣滯,腹痛脹滿,納呆便祕等症,木瓜可助其消食積,增強藥效。
- 活血化瘀: 木瓜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緩解瘀血阻滯,與丁黑散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相輔相成,協同作用。
總之,丁黑散中加入木瓜,既可消食健胃,又可活血化瘀,與方劑整體功效相契合,有助於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黑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久瀉不食」,即幼兒因長期腹瀉導致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受損,進而厭食或拒食。久瀉多與脾胃陽氣不足、運化失職有關,瀉下過度則津液耗傷,氣隨津脫,形成虛寒夾濕之證。丁黑散以溫中止瀉、行氣化濕為主要方向,兼顧醒脾開胃,針對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以輕靈之劑調理氣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臣佐使分析
君藥:丁香
性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溫中降逆、散寒止痛之效。針對久瀉後中焦虛寒,能振奮脾陽,抑制腸道寒濕氣滯引起的腹瀉與腹脹。臣藥:肉豆蔻
辛溫而澀,歸脾、胃、大腸經,擅長溫中澀腸止瀉。與丁香協同強化溫脾作用,兼能固澀滑脫,改善久瀉不止。其芳香之性亦能醒脾開胃,緩解不食。佐藥:陳紫蘇、陳皮
- 陳紫蘇(應為紫蘇葉或梗之陳久者):辛溫芳香,能行氣寬中、化濕醒脾,緩解腹脹悶滯,助脾胃氣機升降。
- 陳皮:苦辛溫,理氣健脾、燥濕和中,針對久瀉後氣滯濕阻,防止溫燥藥過於壅滯。
使藥:鹽木瓜
酸溫,歸肝、脾經,原方特別註明「鹽製」,增強其舒筋活絡、和胃化濕之效。酸味能收斂止瀉,並緩和溫藥之燥性,兼顧小兒陰液耗傷之弊。
2. 組方邏輯
全方以「溫澀行散並舉」為特點:
- 溫中治本:丁香、肉豆蔻直入中焦,溫補脾陽以止瀉。
- 行氣化濕:陳紫蘇、陳皮調暢氣機,解決濕阻氣滯,避免單純溫澀導致腹滿。
- 酸收調和:鹽木瓜斂腸生津,平衡辛散,契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3. 功效延伸推論
此方不僅止瀉,亦能間接改善「不食」。因小兒厭食多因脾胃功能受損,全方通過溫運中焦、化濕行滯,恢復脾胃升降,自然促進食慾。然須注意,若久瀉已傷及陰分(如舌紅少苔),需搭配養陰藥;若純屬熱瀉(便臭灼肛),則非所宜。
總結
丁黑散以溫澀為主、行散為輔,標本兼顧,符合小兒用藥「輕靈平和」原則,展現古人對「久瀉傷陽,氣滯濕留」病機的精准把握。
傳統服藥法
丁香、肉豆蔻、陳紫蘇、陳皮、鹽木瓜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半錢,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丁黑散性溫,有溫中止瀉的功效,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丁黑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黑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吉氏家傳》。 組成:丁香、肉豆蔻、陳紫蘇、陳皮、鹽木瓜各等分。 主治:小兒久瀉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