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膏

白花蛇膏

BAI HUA SH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腎經 16%
心經 16%
膀胱經 16%
脾經 14%
膽經 8%
肺經 6%
肝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花蛇膏中含有「白花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藥效來源: 白花蛇,即蛇類藥材,其性溫,味甘,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白花蛇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等症,而白花蛇的藥效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症,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2. 古方傳承: 白花蛇膏是民間流傳已久的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和使用方法大多沿襲古法,白花蛇作為其核心藥材,也是古人長期臨牀經驗積累的結果。

白花蛇膏中加入天麻,主要是針對其祛風止痙、平肝熄風的功效。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能有效治療風邪引起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白花蛇膏主要針對蛇傷、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狀,而天麻的加入可以緩解疼痛、舒筋活絡、改善因風邪入侵引起的各種不適,起到協同作用,提升藥效。此外,天麻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傷患的康復。

白花蛇膏中添加狗脊,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腰,強筋骨: 狗脊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的功效。白花蛇膏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痠軟等症,而狗脊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補腎壯腰功效,從而更好地緩解疼痛,改善筋骨功能。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狗脊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白花蛇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狗脊的加入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從而加速傷口的癒合,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花蛇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營衛不和,陽少陰多,手足舉動不快」,意指人體氣血運行失調,陽氣不足而陰氣偏盛,導致四肢活動遲緩、僵硬或無力。此證可能見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所致的肢體痹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白花蛇(酒製)

    • 性味:甘鹹溫,有毒(經酒製後毒性減緩)。
    • 功效:祛風通絡、透骨搜風,善治風濕痹痛、中風癱瘓、肢體拘攣。
    • 作用:酒煮後增強其活血通絡之效,瓦焙去油後減毒存性,專攻經絡深層風濕。
  2. 天麻

    • 性味:甘平,歸肝經。
    • 功效: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為「治風之聖藥」,善治肝風內動之手足麻木、顫動。
    • 作用:輔助白花蛇平息內風,改善陽虛陰盛之筋脈拘急。
  3. 狗脊

    • 性味:苦甘溫,歸肝腎經。
    • 功效: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濕,主治肝腎不足之筋骨軟弱、風濕痹痛。
    • 作用:補益肝腎以助陽氣升發,兼祛經絡風濕,與天麻協調標本同治。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祛風通絡為主:白花蛇為君藥,直入經絡搜剔風邪,解除手足動作不利之標證。
  • 調和肝腎為輔:天麻平肝息風,狗脊補肝腎強筋骨,二者為臣佐,針對「陽少陰多」之本虛,改善氣血不足與肝腎虧虛所致的功能障礙。
  • 酒製增效:以無灰酒浸漬並重湯熬膏,借助酒性溫通血脈,增強藥力透達四肢;生薑汁辛散溫中,助藥性外散,兼制白花蛇殘餘毒性。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祛外風、息內風、補肝腎」三重機制,適用於:

  1. 風寒濕痹阻經絡之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
  2. 肝腎不足伴隨風邪內擾的慢性痹證,如老年關節退化或中風後遺症。
  3. 陽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疲勞性肢體沉重。

總結

白花蛇膏以蟲類藥為主導,結合植物藥補瀉兼施,體現「攻邪不傷正,補虛不滯邪」的配伍思想,其熬膏法亦強化藥效持久性,適合長期調治慢性風濕痹痛與肝腎兩虛之證。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1兩, 天麻2兩, 狗脊2兩。
上為細末,以銀盂盛無灰酒1升浸之,重湯煮稠如膏,銀匙攪之,入生薑汁半杯同熬勻,瓶收。
每服半匙頭,用好酒或白湯化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花蛇膏, 出處:《本草綱目》卷四十三引《三因》。 組成:白花蛇5寸(酒浸,去皮骨,炙乾),雄黃1兩(水飛,研勻),白沙蜜1斤,杏仁1斤(去皮,研爛)。 主治:癩。

白花蛇膏, 出處:《本草綱目》卷四十三引《雞峰備急方》。 組成:白花蛇(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1兩,天麻2兩,狗脊2兩。 主治:營衛不和,陽少陰多,手足舉動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