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下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通利關節,引血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引血下行的功效。潤下湯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下肢疼痛、腫脹、麻木等症,川牛膝可以幫助疏通經絡,引導瘀血下行,緩解疼痛。
- 補益肝腎,強筋健骨: 川牛膝亦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作用。潤下湯中常添加其他補益肝腎的藥材,川牛膝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藥效,進一步改善下肢症狀。
潤下湯中加入降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 降香性味辛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降氣潤腸的作用。對於因氣滯、寒凝所致的便祕,降香可以溫陽散寒,促進腸道蠕動,使大便通暢。
- 消炎止痛: 降香還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腸道炎症所致的腹痛、腹瀉,降香可以減輕炎症,緩解疼痛。
因此,潤下湯中加入降香,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消炎止痛,對於治療便祕、腹痛腹瀉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潤下湯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蘇木味甘、苦,性涼,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血瘀阻滯腸道所致的便祕,蘇木可活血化瘀,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蘇木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消腫止痛,對於因濕熱內蘊或腸道感染所致的便祕,蘇木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因此,潤下湯中加入蘇木,旨在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效,改善腸道功能,達到潤腸通便的目的。
潤下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解上焦心肺之熱,並能降火通便,緩解熱毒所致的便祕。
在潤下湯中,梔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便祕、口渴、尿赤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下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因「負重奔走」導致氣血逆亂,或「縱情女色」耗傷腎精,加之「六淫受傷」(外邪侵襲),致使虛火或瘀熱上衝,引發「血從脊上」(可能指督脈氣逆之吐血,或脊背氣血壅滯),甚則嘔血、吐血如潮湧。其病機關鍵在於氣血上逆、熱瘀交結,故需降氣引血下行、清熱化瘀止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牛膝(1兩,君藥)
- 性味苦酸平,擅引血下行,直折上逆之火血。
- 《本草綱目》載其「治淋痛,通經閉,散惡血」,重用一兩,力專降血逆,導瘀熱從下而解。
降香(1錢,臣藥)
- 辛溫散行,能降氣辟穢、化瘀止血。
- 與牛膝協同,一降血、一降氣,針對氣血上衝之勢,兼化經脈瘀滯。
蘇木(1錢,佐藥)
- 鹹平入血分,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 助牛膝、降香疏通脊背或脈絡之瘀阻,使血不妄行。
梔仁(1錢,佐使藥)
- 苦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針對「六淫受傷」之熱邪或陰虛火動,防止熱迫血妄行。
配伍特點
- 降行為主,清化為輔:以牛膝、降香為核心,引氣血下行;輔以蘇木活血、梔仁清熱,標本兼顧。
- 童便兌服:童便鹹寒,傳統用為「引火歸元」之藥引,增強降火止血之效。
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降氣血、清瘀熱,調解氣血逆亂。血從脊上或嘔吐如潮,可能涉及肝腎陰虛、相火上炎,或督脈瘀熱;方中牛膝補肝腎而降火,降香、蘇木調氣活血,梔仁清三焦之火,童便助陰制陽,共成「潤下」之勢,故名「潤下湯」。
傳統服藥法
牛膝1兩,降香1錢,蘇木1錢,梔仁1錢。
水煎,童便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下湯, 出處:《醫鈔類編》卷七。 組成:牛膝1兩,降香1錢,蘇木1錢,梔仁1錢。 主治:負重奔走,縱情女色,六淫受傷,血從脊上,或嘔或吐,勢如潮湧,不可抑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