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柳膏

水柳膏

SHUI LI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1%
心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2%
膽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3%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柳膏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柳枝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的柳酸、鞣質等成分能抑制細菌生長,並具有抗炎作用。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癰疽疔瘡等症狀,柳枝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2. 祛風濕,止痛: 柳枝還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對於風濕痹痛、腰膝痠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水柳膏中加入柳枝,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濕、止痛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水柳膏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水柳膏主要針對風濕痺痛,其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功效,可避免藥物過寒傷胃,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可增強水柳膏中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效更加顯著。此外,甘草亦具解毒作用,能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水柳膏中添加白膠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痛消腫:白膠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水柳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白膠香的加入可增強其消腫止痛效果。
  2. 祛風除濕:白膠香亦具祛風除濕之效,與水柳膏中其他藥材如水柳、桑枝等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

總之,白膠香的加入,使水柳膏具有更強的消腫止痛、祛風除濕功效,使其治療範圍更廣泛。

水柳膏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因為麝香具有以下作用:

  1. 通竅開竅: 麝香氣味辛香濃烈,能通達經絡,開通閉塞,對於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水柳膏中加入麝香,能有效增強藥效,更能起到通竅開竅、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有重要作用。

水柳膏中加入松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生肌: 松香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水柳膏常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松香的加入有助於收斂患處,減輕滲出,加速皮膚修復。
  2. 增強粘性: 松香具有粘性,加入水柳膏能增加其粘稠度,使膏體更容易附着於患處,延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水柳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稠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增稠作用,能使膏劑更加黏稠,方便外敷塗抹,並延長藥效,避免藥液快速流失。
  2. 保護作用: 蜂蠟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能有效隔絕外界刺激,防止水分蒸發,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和發揮作用,同時也能保護傷口,避免感染。

中藥方劑[水柳膏]的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是利用鉛丹的強效解毒和消腫作用。鉛丹對於處理由毒素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能夠有效緩解腫脹和炎症。然而,鉛丹含有鉛元素,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時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過量引發不良反應。鉛丹的使用需謹慎,以確保療效而不損害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柳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水柳膏主治「炙瘡,急腫痛不可忍」,即灸瘡或其他熱傷後引起的急性紅腫、疼痛難耐之症。其設計主要針對因火熱之傷所致的局部組織炎性反應,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1. 水柳枝(春夏取枝皮,秋冬取根皮)

    • 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為君藥。
    • 柳枝皮含柳醇(水楊苷前體),具有類似現代水楊酸的抗炎作用,能減輕局部熱毒腫痛。
  2. 甘草

    • 生用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與柳枝協同增強解熱毒之效。
    • 甘草甜素有抗炎作用,助緩解灸瘡之紅腫熱痛。
  3. 白膠香、松脂、黃蠟

    • 三者均為脂類基質,具黏附性,能固定膏藥於患處。
    • 白膠香(楓香脂)活血止痛、解毒生肌;松脂燥濕殺蟲;黃蠟斂瘡護膚,共同形成保護層,促進瘡面修復。
  4. 黃丹(炒紫色)

    • 即鉛丹,外用有拔毒生肌、收斂瘡口的作用,為傳統膏藥常用賦形劑。
    • 炒後降低毒性,增強收斂效果,助瘡口癒合。
  5. 麝香

    • 辛香走竄,能穿透皮膚,活血散結、消腫止痛,為佐使藥。
    • 加強局部血行,促進炎症消散,並引諸藥直達病所。
  6. 油(麻油或植物油)

    • 作為溶媒,助提取柳枝、甘草有效成分,並調和諸藥成膏。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 清熱解毒:水柳枝、甘草直接清解局部熱毒,抑制炎性反應。
  • 消腫止痛:麝香、白膠香活血散結,松脂燥濕,共同減輕腫脹與疼痛。
  • 生肌收斂:黃丹、黃蠟形成保護性藥膜,促進瘡口癒合。
  • 透皮吸收:麝香引導藥物滲透,增強局部效果。

推論延伸

此方不僅適用於灸瘡,亦可推廣用於其他因熱毒或外傷引起的淺表潰瘍、瘡瘍腫痛。其組方邏輯結合清熱、活血、收斂三法,體現中醫「去腐生新」的瘡瘍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水柳枝2兩(銼碎,春夏取枝皮,秋冬取根皮用),甘草2兩(捶碎),白膠香半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松脂半兩,黃蠟半兩,黃丹3兩(炒令紫色),油8合。
先取油安鐺內,以文火煉香熟,漸下柳枝、甘草,煎令黑色,去滓;次下白膠香、松脂、蠟等,候化,即以綿濾過;淨拭鐺,卻傾油於鐺內,漸下黃丹,不住手攪轉,急著火上變色,滴於水中成珠子,膏成,入麝香令勻,用瓷盒盛。
於熟絹上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柳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水柳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水柳枝2兩(銼碎,春夏取枝皮,秋冬取根皮用),甘草2兩(捶碎),白膠香半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松脂半兩,黃蠟半兩,黃丹3兩(炒令紫色),油8合。 主治:炙瘡,急腫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