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散

卷柏散

JUAN B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三焦經 12%
腎經 12%
脾經 12%
肝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卷柏散以卷柏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卷柏性狀與功效: 卷柏又稱九死還魂草,其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止血、止咳、消炎等功效。其特殊的生存能力,使它在民間被視為「起死回生」的藥材,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咳嗽、哮喘等症。
  2. 方劑組成與主治: 卷柏散以卷柏為主藥,配合其他藥材,針對因肺熱、肺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通過清熱潤肺、止咳止血等作用,達到治癒效果。卷柏的藥性與方劑的組成相得益彰,使其成為方劑中的關鍵藥材。

卷柏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卷柏散主治咳嗽氣喘,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止咳化痰之效。黃耆可補益肺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減少外邪入侵,從根本上改善咳嗽氣喘症狀。
  2. 增強藥效: 卷柏散中其他藥材如卷柏、地骨皮等,多偏於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而黃耆的補氣作用則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全面,避免藥物寒涼之性過於明顯,影響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卷柏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臟毒下血」,屬中醫血證範疇。臟毒指腸道濕熱鬱久成毒,損傷血絡所致便血,其特徵為血色暗紅、黏液夾雜,或伴有肛門灼熱、腹痛。此方可收斂止血兼清熱化瘀,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烏賊骨(燒焦)

    • 性味:鹹、澀,微溫。
    • 古代應用:煅燒後增強收澀之性,善治崩漏、便血、瘡瘍不歛。《本草綱目》載其「主女子赤白漏下,血閉血崩」。此處用其固攝止血,兼能斂瘡解毒。
  2. 卷柏葉(酒浸炒)

    • 性味:辛、澀,平。
    • 古代應用:生用破血,炒炭止血。《本經逢原》稱其「炒黑治內傷吐血,腸風下血」。酒浸後增強其活血化瘀之力,避免純止留瘀,符合「止血不忘消瘀」之理。
  3. 白龍骨(煅)

    • 性味:甘、澀,平。
    • 古代應用:煅後長於收澀固脱,《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泄痢膿血」。此處取其質重沉降之性,固腸止瀉,兼可安神定志,緩解因失血導致的心神不寧。

三、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烏賊骨、白龍骨收澀止血治標;卷柏葉活血防滯,兼清臟毒。
  • 動靜結合:酒炒卷柏之「行」配煅龍骨、烏賊之「止」,避免留瘀之弊。
  • 臟毒病機對應:濕熱瘀滯腸道,灼傷血絡則下血。方中收澀止血為主,佐以酒製卷柏通因通用,體現「通澀並用」之法。

結論:此方以收斂固澀為核心,兼顧活血解毒,符合古代對臟毒下血「瘀熱互結」病機的認識,體現中醫止血需防瘀、清熱不傷正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烏賊骨(燒令焦)半兩,卷柏葉(酒浸,炒)半兩,白龍骨(煅)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空心米飲或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腳氣病慢性肝硬化麻疹脫肛胃腸出血下肢水腫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卷柏散, 出處:《聖濟總錄》一四二。 組成:卷柏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豬牙皂莢1兩。 主治:因氣成痔瘻。

卷柏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卷柏(生土石塝上,高4-5寸,根黃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隻以柏枝曬乾用)、黃耆各等分。 主治:臟毒下血。

卷柏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孟诜方。 組成:卷柏1兩,荊芥穗1兩,川烏1兩,大艾葉1兩,升麻(去下根節)1兩,露蜂房1兩,晚蠶沙1兩,藁本頭1兩。 主治:陰濕生瘡,出汗癢甚。

卷柏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丸。 組成:卷柏1兩,龍骨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黃連1兩(去須,微炒),縮砂1兩(去皮),蓽茇1兩,肉豆蔻1兩(去殼),白石脂1兩。 主治:久痢不癒,脫肛。

卷柏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卷柏1兩,當歸3分(銼,微炒),黃耆1兩(銼),白朮3分,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白芍藥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川芎3分,熟乾地黃1兩。 主治:腸風腹痛,下血不止。

卷柏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卷柏1兩,犀角屑半兩,天竹黃半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赤箭半兩,藁本五(半)兩,羌活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川芎半兩,烏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五加皮1兩,麻黃1兩(去根節),黃耆半兩(銼),桑耳半兩。 主治:皮膚癮疹,及風熱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