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散

JUAN B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12%
三焦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肝經 12%
心經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卷柏散以卷柏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卷柏性狀與功效: 卷柏又稱九死還魂草,其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止血、止咳、消炎等功效。其特殊的生存能力,使它在民間被視為「起死回生」的藥材,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咳嗽、哮喘等症。
  2. 方劑組成與主治: 卷柏散以卷柏為主藥,配合其他藥材,針對因肺熱、肺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通過清熱潤肺、止咳止血等作用,達到治癒效果。卷柏的藥性與方劑的組成相得益彰,使其成為方劑中的關鍵藥材。

卷柏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卷柏散主治咳嗽氣喘,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止咳化痰之效。黃耆可補益肺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減少外邪入侵,從根本上改善咳嗽氣喘症狀。
  2. 增強藥效: 卷柏散中其他藥材如卷柏、地骨皮等,多偏於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而黃耆的補氣作用則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全面,避免藥物寒涼之性過於明顯,影響療效。

主治功效


卷柏散,一劑由卷柏和黃耆組成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內臟有毒素,引起大便帶血的疾病。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在中醫中,黃耆被視為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同時,亦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卷柏,性涼味甘,歸肺、腎經,具有止血、排石、益精、止咳化痰、理氣行氣、通經絡等功效。現代研究表明,卷柏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皁苷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止咳化痰、平喘、利尿、通便等作用。中醫常用卷柏來治療出血證、尿路結石、咳嗽痰多、肝氣鬱結、經絡不通等疾病。

在中醫理論中,內臟有毒素,引起大便帶血,是由於氣血不足、毒素積累導致的。卷柏散通過補氣血、排毒素,從而緩解大便帶血的症狀。卷柏散中的卷柏,具有止血、排石、益精、止咳化痰、理氣行氣、通經絡等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毒素,緩解大便帶血的症狀。而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可以幫助補益氣血,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毒素的排出。

卷柏散在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大便帶血、內臟有毒素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卷柏散藥性偏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此外,卷柏散中的黃耆可能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卷柏散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烏賊骨(燒令焦)半兩,卷柏葉(酒浸,炒)半兩,白龍骨(煅)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空心米飲或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腳氣病慢性肝硬化麻疹脫肛胃腸出血下肢水腫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卷柏散, 出處:《聖濟總錄》一四二。 組成:卷柏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豬牙皂莢1兩。 主治:因氣成痔瘻。

卷柏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卷柏(生土石塝上,高4-5寸,根黃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隻以柏枝曬乾用)、黃耆各等分。 主治:臟毒下血。

卷柏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孟诜方。 組成:卷柏1兩,荊芥穗1兩,川烏1兩,大艾葉1兩,升麻(去下根節)1兩,露蜂房1兩,晚蠶沙1兩,藁本頭1兩。 主治:陰濕生瘡,出汗癢甚。

卷柏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丸。 組成:卷柏1兩,龍骨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黃連1兩(去須,微炒),縮砂1兩(去皮),蓽茇1兩,肉豆蔻1兩(去殼),白石脂1兩。 主治:久痢不癒,脫肛。

卷柏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卷柏1兩,當歸3分(銼,微炒),黃耆1兩(銼),白朮3分,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白芍藥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川芎3分,熟乾地黃1兩。 主治:腸風腹痛,下血不止。

卷柏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卷柏1兩,犀角屑半兩,天竹黃半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赤箭半兩,藁本五(半)兩,羌活1兩,防風半兩(去蘆頭),川芎半兩,烏蛇2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五加皮1兩,麻黃1兩(去根節),黃耆半兩(銼),桑耳半兩。 主治:皮膚癮疹,及風熱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