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明散

決明散

JUE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16%
胃經 14%
心經 9%
腎經 9%
膽經 9%
肺經 9%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決明散方劑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肝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可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與決明子清肝明目之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方劑的療效。
  2. 平肝潛陽: 石決明還具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與決明子共奏平肝息風之功,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決明散以決明子為主要組成成分,其原因如下:

  1.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寒,味苦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氣、明目之效。其對於肝經實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通便潤腸: 決明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緩解便祕。

決明散中以決明子為主要藥材,正是利用其清肝明目、通便潤腸的功效,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頭昏眼花、便祕等病症。

決明散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明目: 青葙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決明子本身也具有清肝明目之效,與青葙子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清熱明目的作用,適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
  2. 利水消腫: 青葙子能利水消腫,對於眼瞼浮腫、眼周水腫等症狀也有改善效果。決明散本身也具有利水通便的作用,與青葙子共同發揮,更能有效消腫利水,改善眼部周圍的腫脹問題。

決明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肝明目、袪風止癢。在決明散的組成中,包含了決明子、菊花等多種草藥,其中蛇蛻亦為重要成分之一。蛇蛻,即蛇脫下的皮,性味甘鹹、平,歸肝經,在中醫理論中具有袪風解痙、明目退翳之效。之所以將蛇蛻納入決明散之中,主要是利用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來增強整體方劑的功效。

根據中醫學說,蛇蛻能袪風邪、通經絡,對於因風邪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有良好的療效。此外,蛇蛻還能幫助改善由於肝風內動所導致的眼部問題。因此,結合決明子等其他成分,決明散能夠更全面地發揮清熱明目、消腫止痛的作用,適合用於治療各種由肝火旺盛或外感風熱引起的眼部不適。總體而言,蛇蛻在決明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精選各個成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決明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通鼻竅: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決明散主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而風寒襲肺、鼻竅不通,亦可導致目疾。細辛加入可疏散風寒,通暢鼻竅,改善目疾。
  2. 引藥上行,達目部: 決明散藥物多偏於清熱降火,而細辛味辛性溫,可引藥上行,將藥力引導至頭面、目部,增強藥效。

決明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決明子性寒,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降脂通便之效。甘草性甘溫,入脾肺經,能調和諸藥,緩解決明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緩和藥性、潤肺止咳、補脾益氣等功效,與決明子配伍,可增強決明子清肝明目的作用,並緩解其可能造成的腹瀉等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決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傳統功效與主治
決明散以「馬蹄決明」單味藥組成,主治「青盲眼」。據古代醫籍記載,「青盲」指眼外觀無異常,但視力漸衰甚至失明之證,多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或風熱上擾、玄府閉塞所致。馬蹄決明(即決明子)性微寒,味甘苦鹹,歸肝、腎經,傳統認為能清肝明目、益腎通絡,故用於青盲可能通過以下機制:

  • 清肝瀉熱:針對肝火上炎或風熱壅滯所致目昏,決明子可疏散風熱、清降肝火,疏通目絡。
  • 益腎養精:其「補腎益精」之效(《神農本草經》記載)或可滋養肝腎精血,改善因虛致盲。
  • 通利玄府:古人認為青盲與「玄府閉塞」相關,決明子質潤下行,能開鬱通竅,使氣血上注於目。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材特性解析

  • 馬蹄決明:為豆科植物決明的種子,富含大黃酚、決明素等成分,古代視其外觀「馬蹄形」而聯想「明目」之效(取象比類)。其性寒能清熱,質潤可潤燥,符合「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理論。

配伍思維

  • 此方為單方獨用,集中藥力於「明目」一途,體現「單行」之法。古代青盲多屬慢性虛損,單用決明子或取其「緩補清瀉」之性,既避免複方峻補之滯,又防苦寒傷正。

作用原理推論

  • 瀉實補虛並行:決明子清肝火(瀉實)與補腎精(補虛)雙向調節,契合青盲「本虛標實」病機。
  • 劑型設計意圖:製散劑以粥飲送服,一則助藥力溫和上行(粥益脾胃),二則減寒涼傷胃之弊,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
  • 飲食禁忌考量:忌魚、蒜、豬肉等辛溫膩滯之物,防助熱生痰,阻塞目絡,反佐決明子清利之效。

總結:決明散以簡馭繁,透過決明子清肝益腎、通竅明目之性,針對青盲「虛實夾雜」之病機,體現古代「一藥專攻」與「食藥協同」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馬蹄決明2升。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以粥飲送下。
忌魚、蒜、豬肉、辛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決明散有清肝明目、通絡散結的作用,但是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失明痤瘡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乾眼症遠視眼睛模糊面部疼痛吞咽障礙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決明散,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石決明(煅)2錢,谷精草2錢。 主治:痘後眼生翳障。

決明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石決明、草決明、青葙子、蛇蛻、細辛、井泉石、甘草以上各等分。 主治:青盲眼。

決明散, 出處:《活人書》卷二十一。 組成:決明子1分,瓜蔞根半分,赤芍藥1分,甘草1分(炙)。 主治:痘瘡入目成翳。

決明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組成:石決明1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大黃1兩,車前子1兩,細辛1兩,防風2兩,茺蔚子2兩,桔梗1兩半。 主治:浮翳內障。

決明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黃芩、甘菊花(去枝梗)、木賊草、決明子、石膏、赤芍藥、川芎、川羌活、甘草、蔓荊子、石決明。 主治:風熱毒氣上攻,眼目腫痛,或卒生翳膜,或赤脈胬肉,或澀癢羞明多淚,或始則昏花,漸成內障。一切暴風客熱,並宜服之。

決明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石決明1兩,草決明1兩,丹丞明1兩(又名丹丞石),青葙子1兩,白芷1兩,甘草1兩,黃柏1兩,黃連1兩,谷精草1兩,龍骨1兩,蔓菁草1兩,枳實1兩,牡蠣1兩,枸杞子1兩,蛇皮(雄者5分,雌者5分,在草木屋上者雄者,沾土在地并謂之雌者)1兩,羌活半兩,白蒺藜半兩,蟬蛻半兩,白附子半兩,黃耆半兩,魚子(活水中生下者)半兩(其子滑,硫黃水溫洗過),虎睛1個(切作7片子,每1度,杵羅1片,用文武火炙乾入,候杵羅時1-7遍了盡,篩羅爲度)。 主治:一切眼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