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糵散
MAI N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婦人良方》卷二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芽散方劑中包含麥芽,主要原因如下:
- 消食化積: 麥芽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其所含的澱粉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澱粉,促進消化,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 健脾和胃: 麥芽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等脾胃不和的症狀。
因此,麥芽散中加入麥芽,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脾胃不和等症狀的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糵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產後諸疾,其核心病機為「穀氣壅滯,乳汁瘀結」。產後氣血驟虛,若過食肥甘或調攝失宜,易致中焦運化遲鈍,大麥芽炒黃後性偏溫通,既能行脾胃之滯,又可疏肝氣之鬱。其主治「產後五日內不大便」者,乃取麥芽醒脾開胃、推動腸腑之力;至若「產後發熱」,實因乳脈瘀阻化熱,借麥芽消導之性,使乳絡通而熱自除;「乳汁不通及膨」更屬直接對證,麥芽既通乳又消脹,雙解氣血之壅;末言「無子當消者」,是指斷乳時專用此方消散殘乳,預防乳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賾:
單味大麥芽炒黃為散,其用藥思路體現「藥專力宏」之則。大麥芽本為五穀發芽之物,經炒製後:
- 穀氣之精:保留穀物稟賦,不傷正氣,最宜產後虛人。其發芽時蘊生升發之機,能疏泄中焦痞塞。
- 消補一體:麥芽中含酶類物質(古人謂「化腐」之能),可分解水穀精微之積滯,使補而不壅。
- 肝脾同調:芽類性善條達,兼入肝經,能解鬱結之乳絡。李時珍謂其「能消導米麵諸果食積」,正合產後多瘀多滯之體。
- 升降相因:炒黃後焦香入脾,啟運中樞,取「升清降濁」之意。沸湯調服助藥力遊走經絡,粥飲間服則扶正祛邪並行。
全方不用峻藥而收通便、退熱、下乳、消脹四效,實承「腑以通為補」之旨。古人觀察麥芽「見縫則鑽」的生發特性,巧用以疏解產後特有的氣血壅滯狀態,此即「取象比類」思維在方劑學中的典型體現。
傳統服藥法
大麥芽不拘多少(炒黃)。
上為末。
每服3錢,沸揚調下,與粥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麥糵散,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大麥糵4兩,甘草半兩。 主治:脾胃不進飲食。
麥糵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 組成:大麥糵1升(炒),乾薑2兩。 主治:飽食訖便卧得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卧。
麥糵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三。 組成:大麥芽不拘多少(炒黃)。 主治:産後5-7日不大便。産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消者。
麥糵散, 出處:《聖惠》卷十五。 組成:麥糵1兩(微炒),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1兩,檳榔1兩,人參1兩(去蘆頭),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時氣後宿食不消,不思飲食。
麥糵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組成:大麥糵(炒)1兩,鶴虱(炒)3分,白檳榔(銼)3分,陳橘皮(去白,焙)半兩,糯米(炒熟)1合,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2兩,楝根(有子,東南根,以石灰汁浸兩宿,炙乾)2兩。 主治:諸蟲攻心腹(疒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