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理丸中包含槐米,主要原因有二:
- 涼血止血:槐米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上炎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便血等,槐米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收澀止瀉:槐米還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收澀腸胃,止瀉止痢。對於因脾虛濕盛、腸胃不和引起的腹瀉,槐米能起到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作用。
因此,調理丸中加入槐米,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收澀止瀉的作用,對於治療因熱毒上炎或脾虛濕盛引起的出血、腹瀉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調理丸中加入萆薢,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於因濕熱、痰飲、水腫等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萆薢能有效促進水分代謝,排除體內濕氣,緩解水腫症狀。
- 清熱解毒:萆薢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其清熱解毒的特性,可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調理丸的整體功效。
調理丸中加入白癬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白癬皮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皮炎、瘡瘍等。
- 抗真菌作用: 白癬皮中含有白癬素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可以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對於治療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例如足癬、手癬等,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調理丸中加入白癬皮,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以及抗真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狀。
調理丸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外感熱邪、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連翹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疏散風熱: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功。若患者伴有風熱襲表,頭昏頭痛等症狀,連翹可與其他疏風解表藥物配伍,共奏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
因此,調理丸中加入連翹,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治療因外感熱邪或風熱感冒引起的相關症狀。
「調理丸」方劑中包含「地膚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功效:
- 清熱利濕: 地膚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疾患,如濕疹、皮炎、瘡瘍等,與調理丸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增強整體療效。
- 止癢消腫: 地膚子還有止癢消腫的作用,可緩解皮膚炎症引起的瘙癢和腫脹,促進傷口癒合。配合調理丸中其他消腫止痛藥物,可更有效地緩解皮膚病症。
「調理丸」中加入「亞麻子」的用意主要在於其潤腸通便及滋養功效。
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改善便祕問題。此外,亞麻子亦含豐富的α-亞麻酸,為人體必需脂肪酸,可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因此,在「調理丸」中加入「亞麻子」,可改善腸道功能,滋養身體,有助於整體健康。
調理丸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對抗體內熱毒,清除病竈。在調理丸中,金銀花能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起到緩解作用。
- 抗菌消炎: 金銀花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綠原酸、木犀草素等,具有抗菌消炎功效,可抑制多種病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消除炎症,促進傷口癒合。在調理丸中,金銀花可以增強整體療效,幫助治療各種感染引起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理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楊毒結毒」,即梅毒(古稱楊梅瘡)引發的毒邪纏結。症狀見於遍身頭面發瘡,或形成「魚口」(腹股溝淋巴結潰瘍)、「便毒」(生殖器周圍硬結),患處紅赤腫痛劇烈。其設計目的為解毒祛濕、疏通血絡,配合土茯苓煎湯送服,強化驅梅毒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君
- 金銀花:清解血分熱毒,為治瘡癰要藥。
- 連翹:散結消腫,透達表裡邪熱。
- 槐米:涼血瀉火,針對血熱毒盛之紅赤疼痛。
祛風除濕為臣
- 白蘚皮:燥濕止癢,善治皮膚濕毒瘡瘍。
- 地膚子:利小便而清濕熱,導毒下行。
- 川萆薢:分清濁、利濕熱,專攻下焦湿毒鬱滯。
養血潤燥為佐
- 胡麻仁(黑芝麻):潤腸養血,緩解毒邪傷陰之燥,兼顧長期用藥對陰血的耗損。
引藥達表為使
- 蒼耳子(耳子):通竅散風,助藥力透達皮表,尤善治風濕瘡毒。
配伍特點:
- 炒製磨末:增強藥物溫性,緩和寒涼傷胃之弊,適合久服。
- 煉蜜為丸:蜜能調和藥性,延緩藥效釋放,兼顧解毒與扶正。
- 土茯苓煎湯送服:土茯苓為古治梅毒首選,協同方中藥物深入搜剔毒邪。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透並行」為核心:
- 外透毒邪:藉蒼耳子、白蘚皮開泄腠理,使毒從表散。
- 內清濕熱:通過萆薢、地膚子利尿滲濕,金銀花、連翹涼血解毒,使毒從二便出。
- 兼顧血分:槐米、胡麻仁調和血分,防熱毒耗血生風。
全方體現「先攻後調」思路,適用於梅毒熱毒熾盛期後,餘毒未盡、濕熱膠結之證,透過持續調理防止復發。
傳統服藥法
槐米4兩,川萆薢4兩,白蘚皮3兩,耳子2兩,連翹2兩,地膚子2兩,胡麻仁2兩,金銀花3兩。
上共炒磨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早、晚以土茯苓5錢煎湯送下。先服梅毒方,後服此方。
忌食茶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理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理丸, 出處:《便易經驗集》。 組成:槐米4兩,川萆薢4兩,白藓皮3兩,耳子2兩,連翹2兩,地膚子2兩,胡麻仁2兩,金銀花3兩。 主治:楊毒結毒,遍身頭面,魚口便毒,紅赤疼痛甚極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