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癬水

皮癬水

PI XUAN SHU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5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3%
脾經 11%
腎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9%
心經 7%
膀胱經 6%
小腸經 3%
膽經 3%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皮癬水方劑中加入羅漢松根皮,主要基於其兩項藥理作用:

  1. 抗菌消炎: 羅漢松根皮具有抗真菌、抗細菌作用,可抑制引起皮癬的真菌感染,並消炎止癢,緩解皮癬症狀。
  2. 活血生肌: 羅漢松根皮能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皮癬的修復。

因此,羅漢松根皮的加入,有助於增強皮癬水的抗菌消炎和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達到更有效的治療目的。

皮癬水中加入紫荊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紫荊皮性寒,味苦,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毒邪侵犯肌膚所引起的皮癬,紫荊皮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濕熱,止癢止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紫荊皮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於因血瘀所致的皮癬,紫荊皮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紫荊皮作為皮癬水組成部分,可以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血瘀等引起的皮癬,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活血化瘀等作用,是皮癬水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皮癬水方劑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藥性。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膀胱經,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對於濕疹、皮癬等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症有顯著療效。此外,苦參還能清熱解毒,減輕皮膚炎症,促進皮膚癒合,達到止癢的效果。

因此,苦參作為皮癬水中的重要藥材,可有效清除濕熱、殺滅病菌,緩解瘙癢,促進皮膚恢復健康

皮癬水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止癢: 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所含的苦楝素能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長,減輕皮癬引起的瘙癢和炎症,達到治療皮癬的目的。
  2. 消腫止痛: 苦楝皮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減輕皮癬引起的紅腫和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苦楝皮在皮癬水中能發揮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等多重功效,是治療皮癬的常用藥材。

皮癬水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灼熱等症狀,對於濕熱毒蘊導致的皮癬、濕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 地榆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皮膚傷口癒合,減少皮癬造成的破損,加速恢復皮膚健康。

因此,地榆在皮癬水中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止血、促進癒合的作用,是治療皮癬的重要藥材。

「皮癬水」方劑中包含「千金子」,乃因其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千金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性寒、味苦,入肺、脾經。藥理研究表明,千金子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真菌、抗細菌作用,對於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癬等,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千金子在「皮癬水」方劑中,起到殺滅致病菌、止癢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皮癬等皮膚病。

皮癬水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 蜈蚣性寒,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生長,減輕皮癬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蜈蚣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皮癬傷口癒合,加速病竈消退。

因此,將蜈蚣加入皮癬水中,可發揮其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治療皮癬。然而,蜈蚣為毒性藥物,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服用。

皮癬水方劑中包含樟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止癢消炎: 樟腦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緩解皮癬引起的瘙癢症狀,並預防感染。
  2. 促進血液循環: 樟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皮膚深層,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中藥方劑「皮癬水」傳統上用於治療銀屑病(白疕)、體癬(圓癬)、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等皮膚疾患。其主治特點為:

  1. 銀屑病:皮膚紅斑、脫屑,中醫認為多與血熱、風燥、濕毒蘊結有關。
  2. 體癬:真菌感染所致,表現為環形紅斑、瘙癢,中醫歸因於風濕熱邪侵襲肌表。
  3. 神經性皮炎:皮膚增厚、粗糙如牛頸之皮,多因情志鬱結、風濕熱邪久滯而成。

此方以「滅菌止癢」為核心,透過外用直接作用於皮損,達到殺蟲、解毒、涼血、祛風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殺蟲祛濕,攻毒止癢

  • 土槿皮:辛溫有毒,為治癬要藥,能殺蟲止癢,針對真菌感染。
  • 苦楝根皮:苦寒有毒,清熱燥濕、殺蟲,輔助土槿皮增強抗癬效果。
  • 斑蟊:辛熱大毒,破血逐瘀、攻毒蝕瘡,透過發泡作用刺激局部,促進癬毒外透。
  • 蜈蚣:辛溫有毒,搜風通絡、攻毒散結,針對頑固性皮癬及神經性皮炎之凝滯。
  • 千金子:辛溫有毒,瀉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可助消散皮膚積滯。

2. 清熱涼血,燥濕解毒

  • 苦參: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抑制濕熱所致皮膚瘙癢。
  • 生地榆:苦酸微寒,涼血解毒、收斂止血,緩解銀屑病之血熱脫屑。
  • 紫荊皮:苦平,活血解毒、消腫止癢,協同清熱藥緩解皮膚炎症。

3. 通透藥性,引藥達表

  • 樟腦:辛熱,外用能透皮殺蟲、止癢止痛,兼以辛香走竄之性,助諸藥滲透病所。
  • 酒精:作為溶劑,提取藥物有效成分,同時具殺菌、促吸收作用。

治療原理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思路,結合殺蟲、清熱、涼血、祛風等法:

  • 直接作用:土槿皮、斑蟊等毒性成分破壞真菌及病灶組織,迫使癬毒外泄。
  • 調節局部環境:苦參、地榆清熱燥濕,減少濕熱滋生病菌的條件。
  • 改善微循環:蜈蚣、紫荊皮活血通絡,緩解神經性皮炎之氣血瘀滯。

全方峻烈,專攻頑癬,透過外用避免內服毒性,體現中醫「以毒攻毒」「外治內病」的邏輯。

傳統服藥法


土槿皮620克,紫荊皮310克,苦參310克,苦楝根皮150克,生地榆150克,千金子50粒,斑蟊100只(布包),蜈蚣30條,樟腦310克。
滅菌止癢。
將前五味藥打碎成粗粒,裝大瓶內,加入75%酒精5升,並將斑蟊(布包)、千金子等加入密封浸泡1~2周,濾去藥滓,再加入樟腦溶化,備用。
用毛筆刷塗於皮損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牛皮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皮癬水,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土槿皮620g,紫荊皮310g,苦參310g,苦楝根皮150g,生地榆150g,千金子50粒,斑蟊100隻(布包),蜈蚣30條,樟腦310g。 主治:滅菌止癢。主治:銀屑病,體癬,神經性皮炎。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