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和中丸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氣,健脾消食: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理氣行氣、健脾消食、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若脾胃氣滯,食積不化,則青皮可幫助理氣行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積、止嘔吐,達到健脾和中的目的。
- 疏肝解鬱,調和脾胃: 青皮亦能疏肝解鬱,而肝氣鬱結可影響脾胃運化,導致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方中加入青皮,可疏肝解鬱,調和脾胃,進一步提升補脾和中的療效。
補脾和中丸中加入砂仁,是利用其辛溫行氣、溫脾止瀉的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脾暖胃,行氣消食,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食積不消、腹痛泄瀉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患者,砂仁能溫中散寒、促進消化吸收,起到補脾和中的作用。此外,砂仁還能調和脾胃氣機,緩解胃脹氣、腹痛等不適。因此,補脾和中丸中加入砂仁,可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消食、補脾和中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身體康復。
補脾和中丸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滯:使君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殺蟲止癢之效。補脾和中丸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便溏等症,加入使君子可助其消食導滯,增強療效。
- 健脾和胃:使君子除消積化滯外,還具有健脾和胃之功,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者,可起到輔助作用。
因此,補脾和中中加入使君子,既可消積化滯,又可健脾和胃,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脾和中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病後食少形瘦者」,乃針對病後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所致之症。病後正氣未復,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之功能受損,故見食慾不振;氣血生化不足,形體失養,則日漸消瘦。本方旨在補脾益氣、和中消食,以恢復脾胃升降之機,助氣血生化,改善虛弱狀態。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錢氏異功散(基礎方):
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加陳皮組成,為健脾益氣、理氣和中之經典方。- 人參、白朮:補脾益氣,提振中焦運化之力。
- 茯苓:滲濕健脾,助脾運化水濕。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
- 陳皮:理氣行滯,防補益之品壅滯脾胃。
加味藥物之協同作用:
- 青皮(1錢):性辛溫,主入肝膽,善疏肝破滯、消積化食。與陳皮相配,一理脾肺之氣,一疏肝膽之滯,共調氣機升降,助脾胃復健。
- 砂仁(1錢):芳香醒脾,化濕開胃,兼能溫中止瀉。其辛散之性可助脾醒胃,改善食慾不振。
- 使君子肉(1錢):甘溫,專驅蟲積,兼能健脾消疳。病後脾胃弱,易兼蟲積,此藥可標本兼顧。
神曲作糊為丸:
- 神曲為發酵製品,能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以其為丸,可增強全方消食助運之效,尤適食積不化者。
陳米湯送服:
- 陳米性平味甘,易消化且能養胃氣,以其煎湯送藥,既可護胃,又能助藥力溫和發揮。
全方治療原理:
以「補脾益氣」為本,輔以「理氣消積」為標,標本兼治。異功散補而不滯,青皮、砂仁調暢氣機、醒脾化濕,使君子兼去蟲積,神曲助消化,形成「補—行—消」之配伍層次。適用於病後脾胃虛弱兼輕度氣滯、食積或蟲擾之證,通過恢復中焦運化,改善食少形瘦。
傳統服藥法
錢氏異功散1兩,加青皮1錢,砂仁1錢,使君子肉1錢。
另取神曲作糊為丸。
陳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大便溏薄、脾胃虛寒者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和中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錢氏異功散1兩,加青皮1錢,砂仁1錢,使君子肉1錢。 主治:病後食少形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