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疽摻藥

背疽摻藥

BEI JU CHAN Y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大腸經 33%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背疽摻藥」方劑中包含「鯽魚」,其作用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 鯽魚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背疽多因熱毒蘊結所致,鯽魚可清解熱毒,促進膿液排出。
  2. 活血化瘀: 鯽魚富含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物質,能滋補氣血,促進血液循環。背疽常伴有局部瘀血,鯽魚可活血化瘀,消散腫痛。

因此,「背疽摻藥」中加入鯽魚,旨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以促進背疽的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名為「背疽摻藥」或「收口摻藥」,出自明《景岳全書》,主治背疽已潰、瘡面大而深者,具收斂瘡口、促進癒合之效。

傳統功效分析

  1. 主治背疽潰後:原案描述瘡面「如碗大」,深至「五臟僅隔薄膜」,屬嚴重潰瘍,然用此藥後瘡口收斂,顯示其具強效生肌斂瘡之功。
  2. 收口生肌:方名「收口摻藥」點明核心作用,推測用於潰瘍後期,膿腐已盡而新肉難生時,助瘡面癒合。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鯽魚

    • 《本草綱目》載鯽魚「燒灰」可治諸瘡,推測其焦黑後質輕吸附,能形成保護層,減少外邪入侵,或含礦物質促進組織修復。
    • 中醫理論中,魚類血肉有情之品,或可引藥入瘡,助生新肌。
  2. 羯羊糞(山羊糞):

    • 《本草拾遺》謂羊糞「燒灰」可治痢疾、瘡瘍,古代常用動物穢物煅炭後斂瘡止血(如蠶砂、雞矢)。
    • 羊糞烘焙焦黑成炭,具燥濕、吸膿、止血之性,炭藥亦能吸附瘡面滲液,保持乾燥。

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鯽魚與羊糞均經高溫烘焙,轉為極乾燥細末,合用增強吸濕斂瘡之力,形成物理性保護。
  • 去腐生新:可能通過吸附瘡口餘膿、減少感染,創造利於生肌之環境,符合「煅炭存性」的中藥炮製思路。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以「乾摻」直接外治,機理或包含:

  1. 物理性收斂:炭末吸附滲液,縮小瘡面;
  2. 局部刺激修復:炭藥溫熱之性可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癒合;
  3. 傳統象形思維:鯽魚生機旺盛,羊糞具溫性,象徵「生命力」注入瘡口,輔助生肌。

總結而言,此方反映古代外科「煅炭斂瘡」的經驗智慧,結合動物藥與穢物炒炭的協同作用,針對背疽潰後期設計,體現「簡、便、效」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鯽魚1尾(刳去腸臟)。
以羯羊糞實其中,烘焙焦黑,極乾燥,為細末。
乾摻之。
背疽:龍游有患背疽,已潰,如碗面大,視五臟僅隔薄膜耳,自謂必死。用此方乾摻之,瘡口遂收,至今無恙。
本方方名,《景岳全書》引作「收口摻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背疽摻藥,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二引童縣尉方。 組成:鲫魚1尾(刳去腸臟)。 主治:背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