鶻突羹

GU TU GE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脾經 33%
大腸經 33%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鶻突羹」方劑中包含鯽魚,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1. 補益氣血: 鯽魚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益氣血、健脾利濕的功效。鶻突羹常用於治療氣血虛弱、脾胃不健等症,鯽魚的加入有助於補益氣血,增強體質。
  2. 利水消腫: 鯽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可以利水消腫,有利於改善水腫、痰多等症狀。

總而言之,鯽魚在「鶻突羹」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補益氣血、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鶻突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鶻突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等症狀。

治療原理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冷,則運化失職,水穀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和輸布,導致氣血不足,出現食慾不振、身體虛弱等症狀。鶻突羹的治療原理,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1. 溫補脾胃,驅除寒氣: 方中採用了薑片乾薑這類辛溫藥材,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能夠溫暖脾胃,驅除脾胃寒氣,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胡椒也有類似功效。
  2. 健脾開胃,促進食慾: 鱸魚(或鯽魚)具有滋補養生、健脾開胃的功效,能夠補充營養,增強脾胃功能。豉汁蒔蘿橘皮等均有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的作用。
  3. 益氣養血,增強體質: 鱸魚(或鯽魚)本身營養豐富,與其他溫補脾胃的藥材同用,有助於氣血生成,改善虛弱無力的狀態。

古文內容分析

  • **《本草綱目》《食醫心鏡》**都明確記載鶻突羹的功效為「治脾胃虛冷不下食」,並提供了具體的製作方法。
  • **《肘後備急方》**中雖未直接提及鶻突羹,但提供了類似症狀(脾胃氣弱,水穀不得下)的治療方劑,其中「大麻子」和「大豆」都可作為健脾益胃的食物,「大麥櫱」可以消食導滯,「椒」和「乾薑」可以溫中散寒,這些都與鶻突羹的原理相通。
  • **《醫賸》**主要探討「鶻突」一詞的含義,從多個角度解釋了「鶻突」可能與「骨董」相通,指雜燴羹,或者形容心中憒悶、不可名狀的狀態,也與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精神不佳相符。
  • **《證類本草》**主要記載了鯽魚的其他功效,如治療腸痔、小兒頭瘡、腳氣等,與鶻突羹的主治略有不同,但都體現了鯽魚的藥用價值。

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鶻突羹通過溫補脾胃、驅除寒氣、健脾開胃、益氣養血等作用,達到治療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無力等症狀的目的。其組方合理,藥食同源,體現了中醫食療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鯽魚半斤。
將魚細切作繪,沸豉汁熱投之,著胡椒、乾薑、蒔蘿、橘皮(為末)。空心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鶻突羹,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四引《食醫心鑑》。 組成:鲫魚半斤。 主治:脾胃氣冷,不能下食,虛弱乏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