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耳散
MU ER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科發蒙·附錄》引《百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耳散中包含木耳,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 涼血止血: 木耳性涼,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能有效治療熱病出血、吐血、衄血等症狀。
- 潤肺止咳: 木耳富含膠質,能潤肺止咳,對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有輔助療效。
因此,木耳散中加入木耳,利用其清熱涼血、潤肺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木耳散方劑中加入蓮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 蓮房性味甘涼,入心、脾、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木耳散所治的熱毒蘊結、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等症,蓮房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 健脾利濕: 蓮房還兼具健脾利濕的功效。木耳散治療的病症中,常伴隨脾胃虛弱、濕熱內蘊等情況,蓮房的加入可促進脾胃運化,利濕消腫,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木耳散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槐角性寒,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出血、腫痛等症狀,槐角能有效緩解。
2. 潤腸通便:槐角能潤腸通便,對於因熱毒導致的便祕、大便乾燥等症狀,槐角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木耳散中加入槐角,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的疾病具有較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耳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木耳散見於古代醫籍,主要用於治療「血崩」。血崩指婦女非經期突然大量出血,或月經量過多、難以止住的急重症候,多因氣虛不攝、血熱妄行或瘀阻胞宮所致。此方以外敷為主,透過局部用藥達到收斂止血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木耳(焙乾研末)
- 性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本草綱目》載木耳能「治痔瘡出血」,其質地膠黏,具吸附之性,焙乾後更增收澀之力。
- 古代民間多用於外傷止血,取其黏附創面、促進凝血之效。
- 推測作用:外敷可直接吸附滲血,形成保護膜,且其膠質成分可能有助於收縮血管,減緩出血。
白砂糖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經。
- 傳統應用:
- 《本草備要》指白糖能「緩急止痛」,外用有輕微防腐生肌之效。
- 古代方書常見以糖調和外敷藥,利用其高滲透壓特性吸收組織液,減少局部滲血。
- 協同邏輯:與木耳配伍,可增强黏附性,形成凝膠狀覆蓋物,壓迫止血,並減少傷口與外界接觸。
三、方劑配伍思路
此方為簡便外治方,針對血崩急症「標急治標」而設,其原理可能基於:
- 物理性止血:木耳研末後細膩,配合砂糖調糊,能緊密貼附黏膜或創面,機械性壓迫止血。
- 收斂固澀:木耳焙乾後性偏燥,吸附力强,局部使用可斂瘡固脫;砂糖輔助收濕,減少血溢。
- 局部刺激效應:高濃度糖分可能輕微刺激組織收縮,間接促進血管閉合。
四、與內治法的差異
古代血崩內服方(如歸脾湯、固衝湯)多從調補氣血、清熱化瘀入手,而木耳散純為外治,反映「急則治外」的應變思維,尤其適用於突發性出血或配合內服藥加強療效。
五、潛在限制
此方記載簡略,未明確指出敷貼部位(如臍部或直接陰道用藥),且血崩成因複雜,外敷僅能暫緩症狀,需結合內治辨證。然其組方簡潔,體現古代就地取材的實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木耳1兩(焙乾研末),白砂糖1兩。
上和勻,以溫水浸如糊,敷之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耳散具有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耳散,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木耳1兩(焙乾研末),白砂糖1兩。 主治:潰爛諸瘡。
木耳散, 出處:《産科發蒙·附錄》引《百一》。 組成:陳棕、木耳、蓮房、槐木(各煅存性)等分。 主治:血崩。
木耳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木耳2兩錢,當歸2兩7錢,川芎2錢,牛膝2錢,杜仲2錢,木瓜3錢4分,乳香1錢,沒藥1錢。 主治:舒筋活血,通絡散風止痛。主治:手足抽搐,腰腿疼痛,濕痹,血流不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