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神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在於其補氣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四神湯本身以健脾益氣為主,而黃耆則能加強補氣作用,更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等症狀。
此外,黃耆還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易感風寒、反覆感冒等症狀,也有輔助改善的作用。
四神湯中加入「遠志」的原因主要有二:
- 健脾益氣:遠志味甘性溫,具有益氣安神之效,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問題,與四神湯中其他補脾健胃藥材相輔相成。
- 安神定志:遠志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能緩解因思慮過度、心神不寧而引起的失眠、健忘、心悸等症狀,與四神湯中其他補氣健脾、益腎安神的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整體的滋補效果。
在中藥方劑[四神煎]中,川牛膝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強筋骨的功效。川牛膝可以幫助改善關節疼痛、風濕病等問題,對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此外,川牛膝還能幫助改善血液循環。
四神湯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益胃:石斛性味甘寒,入胃經,具有滋陰生津、養胃生津的功效。四神湯中,芡實、蓮子偏於健脾,山藥偏於補脾,而石斛的加入則可平衡藥性,避免燥性,更有效地滋養脾胃,使藥效更加全面。
- 協調藥性:四神湯中的茯苓偏於利水滲濕,而石斛則可與之相輔相成,不僅滋陰,還可補益脾腎,促進水液代謝,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阻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神煎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清代《驗方新編》,專治「鶴膝風」。該病屬中醫痹症範疇,特徵為膝關節腫大如鶴膝、疼痛僵直,多因氣血虧虛、風寒濕邪侵襲,或濕熱壅滯經絡,導致筋骨失養、痰瘀互結。其描述「服後汗出如湧」暗示此症與表邪閉鬱、氣血不通相關,需透邪外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黃耆(半斤,君藥):
- 大補脾肺之氣,氣足則推動血行、通利關節,尤適合氣虛水停之膝腫。
- 生用偏走表,配伍發汗法可「托毒外出」,助邪從汗解,亦防過汗傷正。
遠志肉(3兩,臣藥):
- 辛溫通竅,化痰開鬱,《本草綱目》言其「長肌肉,助筋骨」,能消經絡痰濕之滯。
- 與黃耆協同,既化痰濕壅塞,又振奮氣機,針對鶴膝風痰瘀交阻之病機。
牛膝(3兩,佐藥):
- 性善下行,強筋骨、逐瘀通經,直達膝部引藥下行,兼利水消腫。
- 與黃耆一升一降,調暢氣血通路,化解局部瘀滯。
石斛(4兩,佐藥):
- 養陰除痹,《神農本草經》謂其「除痹下氣」,防黃耆溫燥傷陰,兼清鬱熱。
- 鶴膝風久病易化熱傷陰,石斛兼顧津液耗損,亦助筋骨濡潤。
金銀花(後下1兩,使藥):
- 清熱解毒,針對膝腫熱痛或風濕化熱之象,輕清透邪。
- 煎煮後下取其氣,與黃耆「扶正透邪」呼應,共成清補並施之局。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大劑黃耆為核心,補氣託邪、行津液以消腫;遠志化痰開閉,牛膝引藥下行兼活血,石斛養陰制燥,金銀花清解餘熱。全方「補中寓通」:
- 氣血並調:補氣活血以通痹,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 汗法治痹:服後溫覆取汗,仿仲景桂枝湯解表法,使風濕之邪隨汗外透,然此處藉黃耆之力「發汗不傷正」,屬托裡解表之變法。
- 標本兼顧:既祛風濕痰瘀之標,又補氣養陰治本,故言「再服除根」。
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本虛標實」之鶴膝風:
- 本虛:脾肺氣虛(黃耆)、肝腎陰耗(石斛)。
- 標實:痰濕瘀血阻絡(遠志、牛膝)、鬱而化熱(金銀花)。
其組方思路體現「大劑補氣為主,佐以通絡清透」,可視為氣血痹證之峻補通解法。
傳統服藥法
生黃耆半斤,遠志肉3兩,牛膝3兩,石斛4兩。
用水10碗,煎2碗,再入金銀花1兩,煎1碗,一氣服之。服後覺兩腿如火之熱,即蓋暖睡,汗如湧泉,待汗散後,徐徐去被。1服病去大半,再服除根,不分久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宜久煎,以充分發揮藥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神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生黃耆半斤,遠志肉3兩,牛膝3兩,石斛4兩。 主治:鶴膝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