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丸以葛根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葛根性味甘涼,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解表之功效。 葛根能有效緩解發熱、頭痛、口渴、汗出等表證,並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
- 葛根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治療多種疾病。 葛根與其他藥材如柴胡、黃芩、芍藥等配伍,可治療外感風寒、濕熱等病症,如葛根芩連湯、葛根湯等。
葛根丸以葛根為核心,結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葛根丸中加入瓜蔞,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利濕:瓜蔞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效。葛根丸以葛根解肌發表為主,若患者伴有濕熱證,如口渴、小便赤黃等,瓜蔞可助其清熱利濕,減輕濕熱對機體的影響。
- 通絡止痛:瓜蔞可通經絡,利水消腫,對於濕熱阻絡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瓜蔞可起到輔助止痛的效果,配合葛根解肌發表,更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在中藥方劑[葛根丸]中,鉛丹被選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殺蟲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鉛丹可以幫助清除體內寄生蟲,對於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等問題有一定效果。但鉛丹為有毒藥材,使用時需遵醫囑。
葛根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寒邪入體,溫陽散寒:葛根善於解肌發表,但若患者體質虛寒,寒邪入體,僅用葛根恐難以驅寒。附子性熱,為溫陽散寒之要藥,可溫補陽氣,促進氣血運行,配合葛根,可溫寒解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葛根丸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但若患者正氣不足,僅解表可能難以根治。附子可補益元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與葛根相輔相成,扶正祛邪,增強藥效,使患者更快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主療「消渴,日飲一石水者」。消渴症於中醫理論中,多屬肺胃燥熱、腎陰虧虛或氣化失常所致,其典型症狀為多飲、多尿、多食而形體消瘦。患者日飲水量極大(一石約合現代60公升),反映體內津液嚴重耗損與代謝紊亂。此方以清熱生津、溫陽化氣為核心,針對上焦燥熱與下焦陽虛並存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葛根(3兩)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神農本草經》稱其「主消渴,身大熱」。
- 具升發清陽、生津止渴之效,能透解肺胃燥熱,促進津液上承以緩解口乾多飲。
臣藥:栝樓(3兩)
- 即天花粉,性甘微苦寒,歸肺胃經,《本草綱目》言其「潤燥止渴」。
-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與葛根協同強化清熱生津之力,針對消渴之燥熱本質。
佐藥:鉛丹(2兩)
- 性辛微寒,有毒,傳統用於鎮驚、墜痰,但於此方中取其「降火斂津」之效。
- 推測用於收斂浮越之火,防止津液進一步耗散,然其毒性需嚴格控制劑量(現代已罕用)。
佐使藥:附子(1兩,春夏減量)
- 性大熱,歸腎脾經,《傷寒論》中常用於溫陽化氣。
- 此處用於振奮下焦陽氣,助氣化以攝津止渴,對治消渴晚期「飲一溲一」之腎陽虛衰。春夏減量避其過熱傷陰。
【配伍特點與方義】
- 寒熱並用:葛根、栝樓清上焦燥熱,附子溫下焦陽虛,構成「清上溫下」之法,適用於消渴症寒熱錯雜之證。
- 潤燥相濟:生津藥配伍溫陽藥,既能即時緩解口渴,又能改善根本之氣化無力。
- 動靜結合:葛根升散津液,鉛丹斂降火邪,附子推動氣化,形成動態平衡。
此方反映古代對消渴症的複雜病機認識,不僅止於清熱養陰,更注重陰陽互根之理,透過溫陽以助陰生,體現「陽中求陰」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葛根3兩,栝樓3兩,鉛丹2兩,附子1兩(去皮)。
春夏減附子。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日3次。
《聖濟總錄》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煎茅根湯送下,一日三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葛根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因此,在服用葛根丸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葛根3兩,栝樓3兩,鉛丹2兩,附子1兩(去皮)。 主治:消渴,日飲1石水者。
葛根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葛根(銼)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薏苡根(銼)1分,蘆根(銼)1分,糯米2合。 主治:脾積痞氣,煩渴口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