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藍散

乾藍散

QIAN L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1%
肺經 21%
肝經 15%
腎經 15%
胃經 13%
心經 7%
脾經 5%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藍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犀角的原因主要在於犀角在中醫中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犀角能夠有效地用於熱病引起的內熱及暴發性出血情況。乾藍散的主要用途是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類病症,而犀角的清熱作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尤其是在高燒、紅腫熱痛等情況下。

此外,犀角也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藥材,其性寒,能夠幫助平衡體內的熱邪,增強身體自身的免疫力,對於抑制病情進一步惡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將犀角納入乾藍散的組成,能夠為整體方劑提供更全面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涉及熱毒及血分病變的情況下,這使得乾藍散在中醫臨牀應用中更具特色與價值。

乾藍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的功效。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其富含鞣質,能收縮血管,促進凝血,並可抑制炎症反應,加速創面癒合。

乾藍散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外傷出血,瘡瘍潰爛等症,地榆的收斂止血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效果。

乾藍散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燥止咳:乾藍散主要用於治療燥咳、咽喉乾燥等症狀,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肺止咳、滋陰養燥的功效,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2. 調和藥性:乾藍散中可能含有辛辣或苦寒的藥物,蜂蜜能起到緩和藥性、減少刺激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總之,乾藍散中加入蜂蜜,既能增強療效,又能提高患者的服藥體驗,是中藥配伍中常見的智慧體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藍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乾藍散》主治「熱毒蠱,下雜血」,意指因熱毒內蘊、蠱毒侵害(可能為寄生蟲或感染性毒性物質)所致的下焦血熱病證,臨床表現可能包括:

  • 下痢膿血:熱毒損傷腸絡,血溢夾雜黏液或腐敗物排出。
  • 赤白雜下:血熱與濕濁相搏,便中見紅白相間分泌物。
  • 腹痛裏急:熱毒壅滯腸道,氣機不通所致。

此方屬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劑,針對熱毒深入血分、腐敗血肉的病機,通過清熱涼血、解毒斂瘡以止血止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乾藍(主藥)

    • 古代「乾藍」可能為「板藍根」或「大青葉」之乾品,具清熱涼血、解毒消斑之效,針對熱毒熾盛、血分伏火。
    • 現代研究:含靛玉紅等成分,抗病毒、抗菌,抑制炎症反應。
  2. 犀角(臣藥)

    • 苦鹹寒,專入血分,清心涼血、解毒定驚,擅治熱毒燔灼營血之證(如發斑、吐血衄血)。
    • 替代思考:今以水牛角代,但古方原意取其涼血止血之力。
  3. 地榆(佐藥)

    • 酸澀微寒,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尤善治下焦血熱便血、痢疾。
    • 含鞣質與地榆皂苷,能收縮血管、促進凝血。
  4. 蜜(使藥)

    • 甘平緩和,調和藥性、潤腸防燥,緩解犀角、乾藍苦寒傷胃之弊,兼能解毒(《本經》載蜜「除眾病,和百藥」)。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清熱解毒:乾藍+犀角直折熱毒,防止熱邪進一步腐蝕腸絡。
  • 涼血止血:犀角+地榆協同涼血散瘀,止血不留瘀。
  • 調和緩急:蜜製緩和峻烈之性,兼顧護胃。

全方以「血分熱毒」為核心,從解毒、涼血、止血三層次切入,符合古代對「蠱毒下血」熱盛肉腐的病機認知。

四、潛在應用延伸

若無蠱毒,此方亦可類推於:

  • 急性熱毒血痢(如細菌性痢疾)
  • 潰瘍性結腸炎(血熱型)
  • 濕熱瘀毒所致痔瘡出血

總結:乾藍散為典型「清熱涼血止痢」方,結構簡練,針對熱毒壅滯下焦血分,體現中醫「熱者寒之」「止血需涼血」的治法思維。

傳統服藥法


乾藍2兩,犀角2兩,地榆2兩,蜜1合。
上為末。
以水5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蜜微煎,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同名稱方劑


乾藍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乾藍2兩,犀角2兩,地榆2兩,蜜1合。 主治:熱毒蠱,下雜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