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散

少腹逐瘀散

SHAO FU ZHU Y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心包經 6%
心經 6%
三焦經 6%
肺經 3%
腎經 3%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少腹逐瘀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腑泄熱,逐瘀止痛: 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少腹逐瘀散主要針對下焦瘀血阻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大黃在此方中起到通腑泄熱,化瘀止痛的作用,促進瘀血消散,解除疼痛。

2. 引導藥力下行: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直達病竈,增強藥效。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赤芍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大黃的加入能引導這些藥物下行至少腹,更有效地治療瘀血阻滯。

少腹逐瘀散中加入乾漆,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乾漆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逐瘀消腫之效,特別適合治療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

此外,乾漆還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伴隨濕熱蘊結、蟲毒作祟的少腹疼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乾漆在少腹逐瘀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少腹疼痛等症。

中藥方劑[蛇黃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硃砂含有硫化汞,具有強烈的毒性,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的風險。使用硃砂可能引發腎臟損害和神經系統問題,現代醫療已不再使用硃砂。應避免在方劑中使用硃砂,以防毒性對健康造成的危害,選擇更安全的藥材替代,以保護患者健康。

少腹逐瘀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止痛: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祛風解痙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婦女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化瘀消腫:蜈蚣還具有較強的消腫止痛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腫痛、積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少腹逐瘀散中加入蜈蚣,不僅可以起到通絡止痛的效果,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化瘀消腫,有助於緩解婦科疾病的症狀。

少腹逐瘀散中加入菊花,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少腹逐瘀散主要針對婦科瘀血證,而瘀血常伴有熱毒,導致下腹疼痛、經血不調等症狀。菊花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瘀血證的症狀,達到散瘀止痛、調經止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少腹逐瘀散之功效主治與組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天癸斷絕,少腹痛而有塊,脈象六至有餘者」。其證屬瘀血阻滞少腹,衝任不通,故見經閉(天癸斷絕)、少腹疼痛積塊;脈象六至以上(數脈),提示血熱瘀結、氣血搏擊之象。全方攻逐瘀血,力專效猛,適用於瘀血實證而偏熱者。

組成藥物與功效邏輯

  1. 錦紋大黃(生):性寒瀉下,專攻瘀熱積滯,破血行瘀,《本經》言其「下瘀血,血閉」,爲方中主藥,導瘀熱從下而解。
  2. 乾漆(炙):辛溫有毒,破血消積,《本經》謂其「絕傷,續筋骨」,能搜剔經絡久瘀,與大黃寒溫相制,增破瘀之力。
  3. 穿山甲(炙):咸微寒,性善走竄,專散瘀通絡,《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凡血凝血聚爲病,皆能開之」,直達病所。
  4. 蜈蚣:辛溫有毒,走竄搜風,開瘀通結,《醫學中中參西錄》載其「走竄之力最速,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協山甲通絡破積。
  5. 海菊花(少見用藥,推測爲海中生物如石珊瑚類):性猛破血,隨瘀滯輕重用分,古籍未詳載,或爲地方經驗用藥,其力峻烈,專攻頑瘀。

治療原理

全方以「破血逐瘀、通絡散結」爲核心,針對少腹瘀血實證而設:

  • 大黃、乾漆:一寒一溫,破血下瘀,開通閉塞。
  • 山甲、蜈蚣:蟲類走竄,通絡消癥,化解瘀血膠結。
  • 海菊花(若有):助藥力迅猛攻逐,針對久瘀成塊之重症。
  • 劑型設計:散劑或丸劑,分次服下,緩衝峻烈之性,使瘀去而不傷正。

此方側重「攻邪」,適用於體實瘀重者,通過瀉下、通絡、破血三重作用,解除少腹瘀阻,恢復氣血暢行。

傳統服藥法


錦紋大黃1兩(生),乾漆2錢(炙),山甲1錢(炙),蜈蚣2條,海菊花(此味若1月不見用1分,2月不見用2分,以此類推。此方無此味亦可逐瘀)。
上為細末,勻2劑,滾水調服1劑,隔1日再服1劑。若艱於服面藥者,用稀糊為丸,仍勻2次,滾白水送下。
此藥惟海菊花,其性最猛,專於破血,非如前所雲脈象形症,不可妄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右下腹側部痛左下腹側部痛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少腹逐瘀散,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六。 組成:錦紋大黃1兩(生),乾漆2錢(炙),山甲1錢(炙),蜈蚣2條,海菊花(此味若1月不見用1分,2月不見用2分,以此類推。此方無此味亦可逐瘀)。 主治:天癸斷絕,少腹痛而有塊,脈象六至有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