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蛇黃餅子方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的作用。蛇黃餅子多用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丁香的溫中散寒功效,有助於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胃的侵襲,起到止痛的作用。
二、行氣止嘔:丁香具有行氣止嘔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嘔吐症狀。蛇黃餅子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止嘔作用的中藥,如生薑、半夏等,共同發揮止嘔功效。
蛇黃餅子方劑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解毒消腫之功效。蛇黃餅子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烏梢蛇的解毒消腫作用能有效緩解局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烏梢蛇還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蛇黃餅子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三七、丹參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之,烏梢蛇在蛇黃餅子方劑中的作用,是通過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等功效,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蛇黃餅子方中使用硼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殺蟲: 硼砂性寒,味甘鹹,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蛇黃餅子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硼砂能乾燥濕氣,並殺滅病菌,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硼砂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解濕熱毒邪,並抑制細菌生長,進一步輔助治療瘡瘍腫毒。
然而,硼砂為有毒物質,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或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黃餅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水氣所傷」,意指因水濕停聚或水氣侵襲導致的病症,可能表現為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其服用方式強調「水行即止」,說明此方具有利水逐濕之效,當體內水濕排出後即需停藥,避免過度攻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炮製特點
- 蛇黃:傳統認為蛇黃(蛇含石或蛇膽結石)有化濕解毒、散結利水之效,可能用於消散水濕瘀滯。
- 白丁香(即麻雀糞):性溫,能消積導滯、通利二便,助水濕從下焦排出。
- 南硼砂:性涼,能清熱消痰、軟堅散結,可能協同化解水濕痰飲。
- 桑木火煅燒:通過高溫煅製,增強藥物燥濕、收斂之性,並降低毒性。
- 白麵製餅:作為賦形劑,緩和藥性,兼顧脾胃。
配伍邏輯
- 溫涼並用:白丁香溫通,南硼砂涼散,蛇黃居中調和,共奏攻逐水濕、調節氣機之效。
- 漸進用量:從每日1餅遞增至8餅,體現「緩攻」思路,避免峻下傷正,符合中醫「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
治療原理推測
- 逐水消腫:三藥合用,通過宣通三焦、利二便,促使水濕外排。
- 化瘀通絡:煅製後藥物質地堅硬,可能具「磨積」作用,適用於水濕夾瘀之證。
- 警示條文解讀:若服後牙縫出血(可能為血熱或凝血異常),提示體質不符或水濕兼夾毒熱,病勢險惡。
三、總結
本方以燥濕逐水為核心,結合煅製增效與漸進給藥方式,針對水氣停聚之實證。其組方體現「通利」與「消積」並重的思路,但需嚴格遵循「水行即止」的停藥指徵,反映古代對攻邪法的謹慎運用。
傳統服藥法
白丁香、蛇黃、南硼砂各等分(炒)。
盒子盛,紙泥固濟,用桑木火燒盒子通赤,取出放冷,研細,入少白麵,滴水作餅子,如芡實大。
空心嚼細,熟水送下,日3次;第2日2餅,第3日3餅,第4日4餅,第5日5餅,第6日6餅,第7日7餅,第8日8餅,如水行即止。如不及8日,但水行,住服。如牙縫內有血,雖水出亦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蛇黃餅子,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白丁香、蛇黃、南硼砂各等分(炒)。 主治:水氣所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