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嗚散

三不嗚散

SAN BU W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藏經》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5%
小腸經 25%
大腸經 25%
胃經 25%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不嗚散方劑中包含螻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螻蛄性味:螻蛄味辛、鹹,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破積消癥、解毒止痛的功效。三不嗚散為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的方劑,而螻蛄的破積消癥、解毒止痛之效能,能有效解決跌打損傷所造成的瘀血腫痛。
  2. 螻蛄入藥部位:三不嗚散所用螻蛄,一般取其全蟲,即蟲體完整,藥性較為全面。全蟲包含多種成分,例如甲殼素、蛋白質、脂肪等,這些成分都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更好地治療跌打損傷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不嗚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便不通及五淋」,屬古代癃閉、淋證範疇。小便不通指排尿困難,甚則閉塞不出;五淋包括氣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多因濕熱蘊結、氣滯血瘀或腎氣不足所致。螻蛄為蟲類藥,性味咸寒,傳統認為其能利水消腫、通竅泄濁,故針對水道壅塞之實證(如濕熱瘀阻)較為適宜。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斷

  1. 三處螻蛄取象思維

    • 水邊者:秉「水濕之氣」,取其利水滲濕之力。
    • 燈下者:因「趨光性」而動,類比「通陽化氣」之功。
    • 道旁者:受「人車踐踏」而具「破結通滯」之性。
      三者相合,象徵對「三焦水道」全面疏通(上焦宣肺、中焦運脾、下焦通腎),亦暗合「天地人」三才之數術思想。
  2. 相噬存活的藥效強化
    封瓶令其互噬,獨存者為「毒性最猛、攻堅最強」者(類似《本草綱目》「以毒攻毒」之邏輯),焙乾後去其戾氣而存其通利之性,符合蟲類藥「搜剔通絡」的特性。螻蛄體腔多汁,焙製後濃縮為末,取其「通中有潤」,避免純攻伐傷陰。

  3. 酒調服的協同作用
    溫酒性熱而行血,能載藥勢速達下焦,酒之辛散可助螻蛄開泄腠理、宣通氣機,符合「提壺揭蓋」治法(肺氣宣則小便通)。

邏輯總結
此方設計結合「取象比類」(三處螻蛄)、「自然篩選」(相噬存活)、「蟲藥通絡」三大思維,以螻蛄之「竄透利水」為主軸,針對濕熱瘀血阻塞尿道之實證。然需注意,此為古代峻攻之法,現代應用需辨證精準,虛證(如腎陽不足之癃閉)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螻蛄(水邊、燈下、道旁各1個)。
上納於瓶中,封之,令相噬、取活者1個,焙乾為末。
每服1錢匕,溫酒調服,立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炎排尿困難尿道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三不嗚散,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蝼蛄(水邊1個、燈下1個、道旁1個)。 主治:小便不通及五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