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味保嬰湯中的「黃土」,並非真正的泥土,而是指 黃土瓜根。選用黃土瓜根入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土瓜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小兒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
- 健脾益胃:黃土瓜根還能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利於增強小兒體質,提高抵抗力。
因此,七味保嬰湯中加入黃土瓜根,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健脾益胃的藥性,幫助小兒快速恢復健康。
七味保嬰湯中加入苦竹葉,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
苦竹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對熱毒蘊結腸胃所致的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苦竹葉還能利濕止瀉,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痢疾等也有幫助。
因此,七味保嬰湯中加入苦竹葉,有助於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緩解嬰幼兒因熱毒或濕熱所致的腸胃不適,達到保嬰健兒的效果。
七味保嬰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調理嬰兒體質,增強免疫力及促進消化吸收。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了胡蘿蔔子。胡蘿蔔子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味良藥,具有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在七味保嬰湯中加入胡蘿蔔子的目的,主要是考慮到嬰兒腎氣未足的情況下,適量使用能夠溫補腎氣,幫助嬰兒更好地成長發育。同時,胡蘿蔔子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對於改善嬰兒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胡蘿蔔子還具有一些抗炎和抗氧化的效果,有助於提升嬰兒整體健康狀態。總體而言,胡蘿蔔子在七味保嬰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以食為藥」、「藥食同源」的理念,通過天然食材輔助嬰兒健康成長。
七味保嬰湯中添加薄荷,主要考量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止癢止痛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的作用。嬰幼兒容易因外感風寒而出現發熱、咳嗽、流鼻涕、咽喉腫痛等症狀,薄荷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這些不適。此外,薄荷還能止癢止痛,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七味保嬰湯中加入薄荷,有助於清熱解表,緩解嬰幼兒感冒發熱等症狀,並起到輔助止癢止痛的效果。
七味保嬰湯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燈心草性寒,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清心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嬰幼兒容易出現心火旺盛、煩躁不安、口渴、尿赤等症狀,燈心草可有效清熱降火,緩解這些症狀。
- 利濕通淋: 燈心草亦可利尿通淋,對於嬰幼兒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問題,燈心草可以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不適。
總之,七味保嬰湯中加入燈心草,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利濕通淋,以達到改善嬰幼兒濕熱症狀的目的。
七味保嬰湯中加入麥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健脾: 麥芽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嬰幼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容易積食,麥芽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減少積食引起的腹脹、腹痛、厭食等症狀。
- 清熱止渴: 麥芽還具有清熱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嬰幼兒容易出現上火、口渴等症狀,麥芽可以幫助清熱解渴,緩解不適。
因此,七味保嬰湯中加入麥芽,既可消食健脾,又可清熱止渴,有助於嬰幼兒健康成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味保嬰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重慶堂隨筆》,專為小兒體質設計,標舉「調養脾胃」為核心。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常不足」,易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而致脾胃失衡,引發諸病。本方主治範圍廣泛,概括為「小兒諸病」,尤其擅長:
- 夏月泄瀉:暑濕困脾,清濁不分而致腹瀉。
- 痘疹後調理:溫病耗氣傷陰,脾胃虛弱,需清淡滋養。
- 日常脾胃保健:預防積滯、食慾不振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性味平和,以「輕靈疏通」為法,契合小兒「臟腑嬌嫩」之特質:
- 老大米(陳倉米)|甘淡平|
→ 健脾益胃,取其陳久者,氣味淡薄,不礙脾運,尤宜病後調補。 - **黃土(炒)**|甘溫|
→ 灶心土(伏龍肝)炒製,溫中止瀉,吸附腸道濕濁,針對泄瀉。 - 苦竹葉|甘淡寒|
→ 清心除煩,導暑濕從小便出,夏月用之尤宜。 - 蘿蔔子(萊菔子)|辛甘平|
→ 消食化積,降氣和腸,兼能化痰,防飲食停滯。 - 薄荷葉|辛涼|
→ 輕宣風熱,解表透邪,可緩外感兼症,兼醒脾開胃。 - 燈心|甘淡微寒|
→ 清心降火,利小便,使熱邪從溲泄,治小兒夜啼煩熱。 - 麥芽|甘平|
→ 消食和中,專化米麵之積,助脾運化。
配伍特點
- 清補並行:以老大米、黃土補益脾土,佐苦竹葉、燈心清泄邪熱。
- 消導寓於調和:蘿蔔子、麥芽消食而不傷正,薄荷葉調暢氣機。
- 煮湯代飲:取其輕清之氣,符合「治上焦如羽」之理,尤適小兒服藥不易。
總結
此方深得「脾胃為後天之本」之旨,以平淡之品組方,避免溫補壅滯之弊。通過健脾、消積、滲濕、清熱的多向調節,恢復中焦運化之樞,故能「隨證損益,以應諸病」。其設計彰顯中醫「治未病」思想,重視日常調護,非僅着眼於祛邪。
傳統服藥法
老大米、黃土(炒)、苦竹葉、蘿蔔子、薄荷葉、燈心、麥芽。將養小兒,調養脾胃。
每服不過3錢,袋盛煮湯,任意喝飲,或加蜜少許。
(《重慶堂隨筆》卷上)。《重慶堂隨筆》:此湯調養脾胃,已扼幼科之要,故可隨證損益,以應諸病。若夏月泄瀉,尤為妙方。即痘疹後調理,亦宜備此。此不可以平淡忽之而從事溫補,致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七味保嬰湯, 出處:《韓氏醫通》卷下。 組成:老大米、黃土(炒)、苦竹葉、蘿蔔子、薄荷葉、燈心、麥芽。 主治:將養小兒,調養脾胃。主治:小兒諸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