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藥

接骨藥

JIE GU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1%
三焦經 11%
腎經 11%
膽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心經 0%
肝經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接骨藥」中加入「木香」的用意,主要有兩點:

  1. 消腫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骨折後,常伴隨疼痛、腫脹,木香可以疏通經絡,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有利於骨骼癒合。
  2. 活血化瘀: 木香可以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骨折部位的血液流通,將瘀血排出體外,促進骨折癒合。

因此,「木香」在「接骨藥」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促進骨折的癒合。

中藥方劑中使用「自然銅」作為接骨藥的成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自然銅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骨折處的血液流通,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骨骼癒合。
  2. 收斂生肌: 自然銅亦具收斂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加速骨折處組織的修復,促進骨痂的形成,有助於骨折的快速康復。

「接骨藥」中加入麝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性溫,走竄力強,能快速穿透筋骨,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並可有效緩解骨折部位的疼痛與腫脹。
  2. 通絡止痛,促進骨骼生長: 麝香能通經活絡,疏通氣血,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骨骼生長與癒合,並能有效減輕疼痛。

因此,在「接骨藥」中加入麝香,可有效促進骨折癒合,減輕疼痛,達到快速修復骨骼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接骨藥」,主治「折傷」,即骨骼斷裂或嚴重損傷。古代醫家透過外敷方式,以促進骨骼癒合,強調「其骨自接」之效,顯示其專注於骨傷修復。此外,方中提及「祛風濕,止疼痛,補肝腎,強筋骨」,間接反映此方不僅針對急性骨傷,亦可能調理因風濕或肝腎不足導致的慢性筋骨無力,兼顧局部與整體功能。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黃榔刺樹根(或五加皮)

  • 黃榔刺樹根:古代文獻記載較少,推測其可能具活血消腫、續筋接骨之效,類似同科植物的特性,或與五加皮功效相近。
  • 五加皮(替代品):為傳統祛風濕、強筋骨藥,含揮發油及皂苷,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並刺激骨痂形成。《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佐證其補益肝腎、助筋骨生長之功。

2. 小雄雞

  • 血肉有情之品:雞肉(尤以幼雞)性溫味甘,古法認為其具生發之氣,能「以形補形」,提供生長修復所需營養。外敷時,可能藉其膠質與活性物質(如膠原蛋白)促進組織再生。
  • 溫通作用:雞肉溫性助陽氣運行,配合他藥加強局部氣血流通,利於消瘀接骨。

3. 糯米飯

  • 黏合與緩釋:糯米黏性強,作為基質可黏附藥物於傷處,延長藥效作用時間;其甘溫特性亦能補益中氣,輔助生肌。
  • 物理固定:與現代石膏固定原理類近,提供輕度支撐,穩定骨折部位。

4. 夏季加蓮早樹根

  • 防腐防蟲:推測「蓮早樹根」可能含抗菌成分(如生物鹼或揮發油),避免夏季濕熱環境下藥膏腐敗,確保療效安全。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祛瘀、補養、固定」三大機制:

  • 活血祛風濕:黃榔刺樹根或五加皮疏通局部瘀滯,減輕腫痛。
  • 滋養肝腎:雄雞與五加皮補益精血,強化骨骼代謝基礎。
  • 物理與藥物協同:糯米糊固定傷處,藥物直接滲透,刺激骨痂生成。

外敷法避開口服藥的代謝限制,集中藥效於患部,符合中醫「急則治標」之策,亦體現「內病外治」的傳統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榔刺樹根4兩(或用五加皮4兩代之),小雄雞1只(重4一5兩,去毛),糯米飯1盞。
祛風濕,止疼痛,補肝腎,強筋骨。
上搗糊。
貼在斷骨處,外包好,1日1夜去藥。其骨自接。若夏天再加蓮早樹根少許同搗,則不生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接骨藥,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陳爛麻根2把,羊耳朵1對,亂絲1握(多者更妙)。 主治:打折損傷。

接骨藥, 出處:《濟陽綱目》卷八十六。 組成:木香、半兩錢(火煅,醋淬,研)、自然銅、麝香少許。 主治:折傷。

接骨藥, 出處:《救傷秘旨》。 組成:黃榔刺樹根4兩(或用五加皮4兩代之),小雄雞1隻(重4-5兩,去毛),糯米飯1盞。 主治:祛風濕,止疼痛,補肝腎,強筋骨。主治:骨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